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科举民俗考论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绪论第14-30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第14-23页
        一、范畴:为“科举民俗”正名第14-18页
        二、时代:断代为清的考量第18-19页
        三、文献:史志与稗说并重第19-23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第23-28页
        一、历时性考察:滥觞、沉寂与复苏第24-25页
        二、交叉型成果:制度、文化与民俗第25-28页
    第三节 选题设想与框架设计第28-30页
        一、选题设想第28页
        二、框架设计第28-30页
第一章 成因:制度与民俗的交互作用第30-70页
    第一节 自上而下:公平原则的感召与制度程式的统摄第30-47页
        一、公平与特权:科举民俗的生成基础第30-39页
        二、制度与程式:科举民俗的依附对象第39-47页
    第二节 自下而上:道德观念的浸染与民间信仰的渗透第47-70页
        一、阴注阳受:以道为核心的信仰体系第47-61页
        二、趋吉避凶:以术为核心的民俗仪式第61-70页
第二章 信仰民俗与专职化的科举神祗第70-96页
    第一节 神化与儒化的合流:明清科举神的产生与衍化第70-86页
        一、科举主神的确立第70-81页
        二、科举神体系的扩充第81-86页
    第二节 正祀与淫祀的论争:明清科举神的传播与接受第86-96页
        一、神格的质疑第86-90页
        二、儒学的道统第90-96页
第三章 交际民俗与新型化的人际关系第96-121页
    第一节 座主同年的情感共识与伦理定位第96-115页
        一、人情的立场:科举人缘的群体共识第97-108页
        二、伦理的立场:科举人缘的社会定位第108-115页
    第二节 打秋风:科举时代的人脉与人情第115-121页
        一、打秋风的制度背景第115-118页
        二、打秋风的人情基础第118-121页
第四章 丧葬民俗与世俗化的科举祈愿第121-148页
    第一节 科举兴而风水盛第121-130页
        一、因立致公卿的制度有机可乘第121-124页
        二、以发科发甲的噱头大行其道第124-130页
    第二节 乱象生而攻讦起第130-148页
        一、迷信乱象:停棺与迁葬第130-135页
        二、批判角度:传统与近代第135-148页
第五章 传承与流变:科举民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第148-176页
    第一节 清代科举民俗的时代特征第148-169页
        一、多有传承:肇始于唐,增补于宋,相沿至明清第148-160页
        二、代有新变:以服饰、仪礼、闱姓、抢宴为个案第160-169页
    第二节 清代科举民俗的地域特征第169-176页
        一、科举重心的转移第169-171页
        二、科举世家的涌现第171-176页
结语 唇亡齿寒:制度的兴废与民俗的变迁第176-17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9-189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空间寻衅滋事罪探析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君子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