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 | 第20-34页 |
2.1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1.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概念和特征 | 第23-25页 |
2.2.1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需求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全生命过程的划分 | 第25-26页 |
2.3.2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需求分析 | 第26-28页 |
2.4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其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28-32页 |
2.4.1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的概念 | 第28-30页 |
2.4.2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54页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35-36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36-48页 |
3.2.1 决策阶段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3.2.2 实施准备阶段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3.2.3 实施阶段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第40-43页 |
3.2.4 运营阶段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第43-48页 |
3.3 指标体系的检验 | 第48-53页 |
3.3.1 指标体系信度的检验 | 第50-51页 |
3.3.2 指标体系效度的检验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 第54-64页 |
4.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54-56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58页 |
4.2.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第56页 |
4.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6-58页 |
4.3 绩效审计综合评价 | 第58-62页 |
4.3.1 评分判断矩阵的建立 | 第58页 |
4.3.2 评价灰类和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 第58-60页 |
4.3.3 确定灰色评价系数和灰色评价矩阵 | 第60-61页 |
4.3.4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64-76页 |
5.1 案例基本概况 | 第64页 |
5.2 数据资料的获取 | 第64-65页 |
5.3 绩效审计综合评价 | 第65-72页 |
5.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5-67页 |
5.3.2 绩效审计综合评价 | 第67-72页 |
5.4 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5 绩效审计对策与建议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附录B | 第85-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