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损失分布 | 第9-10页 |
1.2.2 空间分布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全球及国内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 第14-20页 |
2.1 气象灾害的定义 | 第14页 |
2.2 全球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 | 第14-15页 |
2.3 国内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 第15-17页 |
2.4 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主要问题 | 第17-20页 |
第3章 云南省气象灾害特征及应对措施 | 第20-24页 |
3.1 云南省地域特征 | 第20页 |
3.2 云南省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3.3 云南省气象灾害季节性分布 | 第21页 |
3.4 云南省灾害地域分布 | 第21-22页 |
3.5 云南省应对气象灾害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第4章 理论知识 | 第24-38页 |
4.1 有关极值理论的内容简介 | 第24-32页 |
4.1.1 极值理论原理 | 第24-25页 |
4.1.2 极值理论的两类模型 | 第25-28页 |
4.1.3 厚尾性的特征及其检验 | 第28页 |
4.1.4 阈值的确定 | 第28-30页 |
4.1.5 参数估计 | 第30-31页 |
4.1.6 基于POT的VaR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4.2 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相关简介 | 第32-38页 |
4.2.1 基于强度的点模式 | 第32-34页 |
4.2.2 距离分析法 | 第34-38页 |
第5章 云南省风雹灾害经济损失分布实证研究 | 第38-47页 |
5.1 云南省风雹灾害的特点 | 第38-42页 |
5.1.1 云南省风雹灾害发生级别 | 第38-39页 |
5.1.2 云南省风雹灾害季节性变化 | 第39-41页 |
5.1.3 云南省风雹灾害的地域分布 | 第41-42页 |
5.2 云南省风雹灾害形成的外部因素 | 第42页 |
5.2.1 强对流天气影响 | 第42页 |
5.2.2 山地抬升影响 | 第42页 |
5.3 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 第42-47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5.3.2 数据统计描述 | 第42-44页 |
5.3.3 损失数据的尾部检验 | 第44-45页 |
5.3.4 门限值的选取 | 第45页 |
5.3.5 形状参数ξ和尺度参数β的估计 | 第45-46页 |
5.3.6 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 第46-47页 |
第6章 云南省风雹灾害空间分布研究 | 第47-52页 |
6.1 数据整理分析 | 第47页 |
6.2 将风雹灾害空间化处理 | 第47页 |
6.3 风雹灾害的强度点模式分析 | 第47-49页 |
6.4 风雹灾害的集聚特征 | 第49-51页 |
6.5 风雹灾害空间分布结论 | 第51-52页 |
第7章 云南省应对风雹灾害风险的相关建议 | 第52-55页 |
7.1 政府财政补偿 | 第52页 |
7.2 增强基层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 第52页 |
7.3 强化建设配套设施与实施保险抗灾减灾机制 | 第52-53页 |
7.4 分别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转变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 | 第53页 |
7.5 构建金融参与、法制保障、税收优惠相互融合的风险管理模式 | 第53-55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8.1 结论 | 第55页 |
8.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