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一) 进村与“问”题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5-20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5-1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 综述简评 | 第19-20页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1. 乡贤 | 第20-21页 |
2. 制度与制度变迁 | 第21-22页 |
(四)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一、个案村庄介绍与乡贤治村时期划分 | 第24-27页 |
(一) 个案村庄介绍 | 第24-25页 |
(二) 乡贤治村时期划分 | 第25-27页 |
二、乡贤:传统乡村治理超稳结构中的“压舱石” | 第27-34页 |
(一) 皇权不下县:国家支持乡贤治村的制度安排 | 第27-28页 |
(二) 非正式约束:乡贤治村的道德支持 | 第28-30页 |
1. 血缘认同 | 第29页 |
2. 辈分关系 | 第29页 |
3. 族规 | 第29-30页 |
(三) 制度实施:乡贤治村的运作机制 | 第30-34页 |
1. 龙村主要权力构成 | 第30-32页 |
2. 龙村治理内容 | 第32-34页 |
三、变迁:前集体化时期乡村治理中乡贤的解构 | 第34-43页 |
(一) 意识形态的变革 | 第35-36页 |
(二) 乡贤“相对价格”的变化 | 第36-38页 |
(三) 国家对乡贤认知的转变 | 第38-41页 |
(四) 乡贤治村社会基础的改变 | 第41-43页 |
四、取代:集体化时期行政化治标及问题 | 第43-54页 |
(一) 制度安排:乡贤空缺下的行政化乡村治理 | 第43-47页 |
1. 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建立 | 第43-44页 |
2. 初级社与高级社的建立 | 第44-45页 |
3. 人民公社的建立 | 第45-47页 |
(二) 制度实施:“行政治村”的运作机制 | 第47-50页 |
1. 从换工到互助组 | 第47-48页 |
2. 身份的转变 | 第48页 |
3.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48-50页 |
(三) 非正式约束:乡村政治动员的支持 | 第50-51页 |
1. 修筑水库动员令 | 第50-51页 |
2. “思想革新”动员 | 第51页 |
(四) 问题:乡贤缺失的村庄 | 第51-54页 |
1. 乡贤去了何方? | 第51-52页 |
2. 乡贤走了:离散的村庄精气神 | 第52-54页 |
五、“否定之否定”:重建新乡贤治村体系的努力与困境 | 第54-63页 |
(一) 村民自治:新一轮乡村治理变革 | 第54-55页 |
(二) 重建新乡贤治村体系的努力 | 第55-60页 |
1. 鼓励回乡:退休人员回流农村 | 第57-58页 |
2. 复苏宗族:培育宗族组织与能人 | 第58-59页 |
3. 引入“新血液”:吸纳优秀人才进农村 | 第59-60页 |
(三) 重建新乡贤治村体系的困境分析 | 第60-63页 |
1. “乡贤”资源的供给不足 | 第60页 |
2. “行政治村”制度的“锁入” | 第60-61页 |
3. 乡贤治村正式制度的缺失 | 第61页 |
4. 乡贤治村的边界模糊 | 第61-62页 |
5. 后权威时代的乡村社会基础 | 第62页 |
6. 乡村能人的“挤出” | 第62-63页 |
六、结论与对策:制度引领乡贤治村体系重建 | 第63-73页 |
(一) 一剂良方 | 第64-65页 |
(二) 恰当制度保障乡贤治村落实 | 第65-67页 |
1. 奠定乡贤治村的制度基础 | 第66-67页 |
2. 重塑乡贤威望 | 第67页 |
(三) 重建乡贤治村体系的制度建构 | 第67-73页 |
1. 认知更新:优化乡贤治村的制度环境 | 第67-69页 |
2. 平台搭建:提供乡贤治村的制度舞台 | 第69-70页 |
3. 顶层设计:完善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 | 第70-71页 |
4. 能力培养:保障乡贤治村的持续发展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