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0页 |
1.1 即时检测技术 | 第16-32页 |
1.1.1 即时检测(POCT)的定义及意义 | 第16页 |
1.1.2 POCT的发展与前景 | 第16-20页 |
1.1.3 POCT的信号读出方法 | 第20-32页 |
1.1.3.1 可视化信号读出 | 第20-24页 |
1.1.3.2 基于便携仪器的信号读出 | 第24-28页 |
1.1.3.3 基于智能化设备的信号读出 | 第28-32页 |
1.2 核酸适体技术 | 第32-38页 |
1.2.1 核酸适体简介 | 第32-35页 |
1.2.2 核酸适体传感器在POCT中的应用 | 第35-38页 |
1.3 微流控技术 | 第38-42页 |
1.3.1 微流控技术简介 | 第38页 |
1.3.2 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 | 第38-42页 |
1.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 | 第42-49页 |
1.4.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简介 | 第42页 |
1.4.2 ELISA的发展与应用 | 第42-44页 |
1.4.3 自动化ELISA的发展与应用 | 第44-49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第二章 距离信号读出的可视化便携检测 | 第50-64页 |
2.1 前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6页 |
2.2.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51-52页 |
2.2.2 检测装置的组建 | 第52-53页 |
2.2.3 丙烯酸亚磷酰胺单体的合成 | 第53-54页 |
2.2.4 甲基丙烯基团修饰的寡核苷酸分子的合成与纯化 | 第54-55页 |
2.2.5 铂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浓缩 | 第55页 |
2.2.6 水凝胶的制备 | 第55-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2.3.1 距离信号读出的可视化检测原理 | 第56-58页 |
2.3.2 PtNPs及AuNPs的TEM表征 | 第58页 |
2.3.3 DNA水凝胶P-SA、P-SB及Aptamer-Linker比例优化 | 第58-59页 |
2.3.4 便携检测可行性实验 | 第59页 |
2.3.5 便携检测选择性实验 | 第59-61页 |
2.3.6 复杂体系中可卡因便携检测 | 第61页 |
2.3.7 本方法与标准LC-MS/MS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 | 第61-62页 |
2.3.8 便携检测通用性实验 | 第62-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温度信号读出的一体化ELISA便携检测 | 第64-76页 |
3.1 前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9页 |
3.2.1 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65-66页 |
3.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66-67页 |
3.2.3 磁珠上偶联捕获抗体 | 第67页 |
3.2.4 传统ELISA检测 | 第67-68页 |
3.2.5 PMMA芯片设计与加工 | 第68页 |
3.2.6 一体化ELISA检测步骤 | 第68-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3.3.1 温度信号读出的—体化ELISA检测原理 | 第69-70页 |
3.3.2 PMMA芯片内液体间阻隔效果表征 | 第70-71页 |
3.3.3 金纳米棒吸收光谱表征及SEM表征 | 第71页 |
3.3.4 金纳米棒生物素化前后光热效应表征 | 第71-72页 |
3.3.5 金纳米棒光热效应曲线 | 第72-74页 |
3.3.6 传统ELISA可行性实验 | 第74页 |
3.3.7 一体化ELISA可行性实验 | 第74-75页 |
3.3.8 一体化ELISA选择性实验 | 第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