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交通生态足迹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1 绪论 | 第14-21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1.2.1 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2.2 交通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交通生态足迹的模型构建 | 第21-26页 |
| 2.1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模型 | 第21-22页 |
| 2.1.1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页 |
| 2.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1页 |
| 2.1.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 2.1.4 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的计算模型 | 第22页 |
| 2.2 交通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 第22-26页 |
| 2.2.1 交通生态足迹的概念 | 第22页 |
| 2.2.2 交通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22-26页 |
| 3 研究区概况及交通现状 | 第26-29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 3.2 兰州市交通现状 | 第26-29页 |
| 3.2.1 兰州市交通特征 | 第26-27页 |
| 3.2.2 兰州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 4 兰州市交通生态足迹测算与分析 | 第29-46页 |
| 4.1 数据来源及选取原则 | 第29-32页 |
| 4.1.1 机动车类型划分 | 第29-30页 |
| 4.1.2 车辆年平均行驶里程 | 第30页 |
| 4.1.3 机动车燃油量消耗 | 第30-31页 |
| 4.1.4机动车年保有量分析 | 第31-32页 |
| 4.2 交通生态足迹测算 | 第32-35页 |
| 4.2.1 化石能源足迹 | 第32页 |
| 4.2.2 建成地足迹 | 第32-33页 |
| 4.2.3 污染物足迹 | 第33-35页 |
| 4.2.4 总交通生态足迹 | 第35页 |
| 4.3 兰州市交通生态足迹分析 | 第35-42页 |
| 4.3.1 交通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 第35-39页 |
| 4.3.2 各类型机动车交通生态足迹分析 | 第39-42页 |
| 4.4 兰州市交通可持续性评价 | 第42-46页 |
| 4.4.1 兰州市交通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2-44页 |
| 4.4.2 兰州市交通生态赤字或盈余综合分析 | 第44-46页 |
| 5 兰州市交通生态足迹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 5.1 指标选取 | 第46-47页 |
| 5.2 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47-52页 |
| 6 兰州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52-54页 |
| 6.1 树立践行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 第52页 |
| 6.2 鼓励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 第52页 |
| 6.3 优化完善机动车能源结构及车型 | 第52-53页 |
| 6.4 适当控制私家车的使用 | 第53页 |
| 6.5 推进完善智能化交通系统 | 第53页 |
| 6.6 建立健全政府绿色政绩评价考核体系 | 第53-54页 |
| 7.结论与不足 | 第54-56页 |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 7.2 不足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附表 | 第61-72页 |
| 攻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