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我国城市的增长模式同时面临挑战与机遇 | 第16页 |
1.1.2 城市增长边界是实现城市增长管理的有效手段 | 第16-17页 |
1.1.3 对山地城镇增长边界的研究是城市增长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山地与山地城镇 | 第22-23页 |
2.1.2 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3-24页 |
2.1.3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2 集聚效应理论 | 第26-27页 |
2.2.3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 | 第27-29页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9-37页 |
2.3.1 城市增长边界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 第29-32页 |
2.3.2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 | 第32-35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山地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分析及增长边界研究框架 | 第38-51页 |
3.1 山地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3.1.1 建设用地向高海拔区域扩展,并不断集中 | 第38-39页 |
3.1.2 建设用地所在坡度较高,低坡度地区建设用地饱和 | 第39-41页 |
3.1.3 建设用地集中于一定地形起伏度区域内,相对稳定 | 第41-44页 |
3.1.4 建设用地空间形态的离散程度较大,边界十分复杂 | 第44-46页 |
3.1.5 建设用地扩展占用大量坡耕地与林地,生态安全程度下降 | 第46-47页 |
3.2 基于建设用地扩展特征的山地城镇增长边界研究框架 | 第47-50页 |
3.2.1 生态约束导向下的刚性增长边界划定 | 第47-48页 |
3.2.2 扩展需求导向下的弹性增长边界划定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双重导向下的山地城镇增长边界划定模型构建 | 第51-71页 |
4.1 划定思路与模型框架 | 第51-53页 |
4.1.1 划定思路 | 第51-52页 |
4.1.2 模型框架图 | 第52-53页 |
4.2 主要技术方法 | 第53-59页 |
4.2.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 第53-55页 |
4.2.2 主成分分析 | 第55-57页 |
4.2.3 K-Means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4.3 指标体系 | 第59-63页 |
4.3.1 指标体系经验借鉴 | 第59-60页 |
4.3.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60-62页 |
4.3.3 指标体系说明 | 第62-63页 |
4.4 模型构建 | 第63-70页 |
4.4.1 刚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 第63-67页 |
4.4.2 弹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 第67-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咸丰县建设用地扩展分析 | 第71-83页 |
5.1 咸丰县概况 | 第71-74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71页 |
5.1.2 地质地貌 | 第71-72页 |
5.1.3 森林资源 | 第72-73页 |
5.1.4 研究范围选取 | 第73-74页 |
5.2 咸丰县建设用地分布特征 | 第74-78页 |
5.2.1 建设用地分布的海拔特征 | 第74-76页 |
5.2.2 建设用地分布的起伏度特征 | 第76-77页 |
5.2.3 建设用地分布的坡度特征 | 第77-78页 |
5.3 咸丰县建设用地扩展历程分析 | 第78-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咸丰县增长边界划定实证研究 | 第83-103页 |
6.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第83-85页 |
6.1.1 数据来源 | 第83-84页 |
6.1.2 数据预处理 | 第84-85页 |
6.2 咸丰县刚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 第85-91页 |
6.2.1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85-89页 |
6.2.2 重要生态用地识别 | 第89-90页 |
6.2.3 刚性增长边划定 | 第90-91页 |
6.3 咸丰县弹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 第91-102页 |
6.3.1 “源”的选取 | 第91-92页 |
6.3.2 指标选取与阻力面构建 | 第92-97页 |
6.3.3 不同水平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增长模拟 | 第97-100页 |
6.3.4 弹性增长边界划定 | 第100-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0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104-105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英文文献 | 第108-110页 |
书籍著作 | 第110页 |
期刊会议 | 第110-115页 |
学位论文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