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与五卅纪念(1926-1930年)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前史及反思 | 第11-13页 |
(一) 国内对五卅运动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国外对五卅运动的研究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4-17页 |
第一章 五卅运动的爆发和国民革命期间的五卅纪念 | 第17-27页 |
一、五卅运动的爆发 | 第17页 |
二、国民党在五卅运动中的立场和参与 | 第17-22页 |
1. 国民党在五卅运动中的立场 | 第17-20页 |
2. 国民党对五卅运动的组织和参与 | 第20-22页 |
三、国民革命时期的五卅纪念 | 第22-26页 |
1. 国民党五卅一周年纪念及其政治动员 | 第22-24页 |
2. 五卅纪念的成果及其政治意图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五卅纪念 | 第27-52页 |
一、“清党”运动中的五卅纪念 | 第27-32页 |
1. 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及清党的原因 | 第28-30页 |
2. 意识形态之争下的权力斗争 | 第30-32页 |
二、济南惨案期间的五卅纪念 | 第32-40页 |
1. 对帝国主义的新认识 | 第32-34页 |
2. 努力完成北伐,实现党国统一 | 第34-36页 |
3. 五卅纪念与建国理念的表达 | 第36-38页 |
4. 国民党对自身的检讨 | 第38-40页 |
三、1929年和1930年的五卅纪念 | 第40-49页 |
1. 五卅纪念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40-42页 |
2. 五卅纪念和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 第42-45页 |
3. 五卅纪念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 第45-49页 |
四、五卅纪念日的合并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国民党对五卅记忆的建构 | 第52-58页 |
―、树立五卅运动的领导形象 | 第52-54页 |
二、五卅反帝意义的建构过程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