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 | 第14页 |
1.2 VEGFR-2及其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1.3 VEGFR-2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吡啶类 | 第16-18页 |
1.3.2 嘧啶类 | 第18-20页 |
1.3.3 吲哚酮类 | 第20-21页 |
1.3.4 其他类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与虚拟活性筛选研究 | 第25-45页 |
2.1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 | 第25-31页 |
2.1.1 设计思想 | 第25-27页 |
2.1.2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 | 第27-31页 |
2.2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虚拟活性筛选 | 第31-43页 |
2.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第31-32页 |
2.2.2 虚拟活性筛选方法 | 第32-33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45-117页 |
3.1 苯乙烯基吡啶侧链的合成研究 | 第46-47页 |
3.2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47-54页 |
3.2.1 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47-49页 |
3.2.2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49-51页 |
3.2.3 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51-53页 |
3.2.4 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53-54页 |
3.3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54-66页 |
3.3.1 化合物A2的结构解析 | 第55-57页 |
3.3.2 化合物B3的结构解析 | 第57-60页 |
3.3.3 化合物C9的结构解析 | 第60-63页 |
3.3.4 化合物D11的结构解析 | 第63-66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66-116页 |
3.4.1 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3.4.2 苯乙烯基吡啶侧链的合成 | 第67-68页 |
3.4.3 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68-81页 |
3.4.4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81-91页 |
3.4.5 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91-105页 |
3.4.6 D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5-11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4章 芳氧基吡啶/嘧啶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 第117-139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117-11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8-119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11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118-11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7页 |
4.3.1 A系列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第119-124页 |
4.3.2 B系列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第124-128页 |
4.3.3 C系列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第128-133页 |
4.3.4 D系列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第133-1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0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