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狂犬病概述 | 第12-14页 |
1.1 狂犬病的流行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 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控 | 第13-14页 |
2 狂犬病病毒 | 第14-17页 |
2.1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第14-15页 |
2.2 狂犬病病毒各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15-16页 |
2.3 狂犬病病毒的分型 | 第16-17页 |
2.4 狂犬病病毒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3 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 第17页 |
4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免疫原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5 狂犬病疫苗的发展与种类 | 第18-20页 |
5.1 狂犬病疫苗的发展 | 第18页 |
5.2 狂犬病疫苗的种类 | 第18-20页 |
6 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1页 |
6.1 反向遗传学技术介绍 | 第20页 |
6.2 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学的发展与应用 | 第20-21页 |
7 Overlap PCR的原理与应用 | 第21-22页 |
7.1 Overlap PCR原理 | 第21-22页 |
7.2 Overlap PCR的运用 | 第22页 |
8 结语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83和367 位点突变株的拯救与鉴定 | 第24-51页 |
前言 | 第24-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1.1 材料 | 第26-27页 |
1.1.1 试剂与耗材 | 第26-27页 |
1.1.2 质粒、试验动物、病毒与细胞 | 第2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7-35页 |
1.2.1 狂犬病病毒SAD株全长质粒的扩增及G基因测序鉴定 | 第27-28页 |
1.2.2 试验用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1.2.3 狂犬病病毒G83和G367 突变毒株全长c DNA的构建 | 第29-31页 |
1.2.4 重组狂犬病病毒突变株及亲本株的拯救与鉴定 | 第31-33页 |
1.2.5 重组狂犬病病毒的传代 | 第33页 |
1.2.6 重组狂犬病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33页 |
1.2.7 重组狂犬病病毒的遗传稳定性分析及毒力研究 | 第33-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2.1 本研究的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2.2 狂犬病病毒SAD株全长质粒的鉴定 | 第36页 |
2.3 狂犬病病毒重组全长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6-41页 |
2.3.1 重叠延伸PCR构建狂犬病病毒重组全长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7-39页 |
2.3.2 点突变试剂盒构建狂犬病病毒重组全长质粒的鉴定 | 第39-41页 |
2.4 辅助质粒的鉴定 | 第41-42页 |
2.5 重组狂犬病病毒的鉴定 | 第42-44页 |
2.6 重组狂犬病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第44-46页 |
2.7 重组狂犬病病毒的多步生长曲线 | 第46-47页 |
2.8 重组狂犬病病毒G蛋白表达量 | 第47-48页 |
2.9 重组狂犬病病毒对乳鼠致病性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3.1 用于拯救野生型狂犬病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研究 | 第49页 |
3.2 狂犬病病毒G蛋白表达水平与狂犬病病毒致病相关性的研究 | 第49-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