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液压油箱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气液两相流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液压系统油箱设计及相关原理 | 第16-27页 |
2.1 液压系统油箱设计 | 第16-17页 |
2.1.1 管道内径的确定 | 第16页 |
2.1.2 油箱容积大小确定 | 第16页 |
2.1.3 油箱体积比例布置及壁厚设计 | 第16-17页 |
2.1.4 油箱的吸油口及回油口位置布置 | 第17页 |
2.2 多相流模型理论 | 第17-19页 |
2.2.1 欧拉模型 | 第17-18页 |
2.2.2 连续性方程 | 第18页 |
2.2.3 动量守恒方程 | 第18-19页 |
2.2.4 能量守恒方程 | 第19页 |
2.3 k -ε 湍流模型 | 第19-20页 |
2.3.1 标准k -ε 模型 | 第19-20页 |
2.3.2 RNGk -ε 模型 | 第20页 |
2.3.3 Realizable k -ε 模型 | 第20页 |
2.4 正交试验法 | 第20-23页 |
2.4.1 正交试验法简介 | 第20-21页 |
2.4.2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 第21-22页 |
2.4.3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5 均匀设计法 | 第23-26页 |
2.5.1 均匀设计表 | 第24-25页 |
2.5.2 均匀设计结果处理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液压油箱流场模型的建立及正交试验设计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液压油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1 油箱流场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28页 |
3.2.3 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 正交试验 | 第29-34页 |
3.3.1 正交试验因素 | 第29-32页 |
3.3.2 正交试验表建立 | 第32-33页 |
3.3.3 正交试验表中部分试验油箱模型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基于FLUENT研究液压油箱温度场及气含量 | 第35-57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油箱FLUNET两相流仿真 | 第35-39页 |
4.2.1 仿真环境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36页 |
4.2.2 求解器 | 第36页 |
4.2.3 有限元仿真 | 第36-39页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吸油速率 | 第40-41页 |
4.3.2 油箱底边长度与油箱设计比例 | 第41页 |
4.3.3 回油口位置、吸油口位置和隔板高度 | 第41-42页 |
4.4 验证试验结果 | 第42-51页 |
4.4.1 油箱设计建模 | 第43-44页 |
4.4.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4.5 油箱气含量仿真研究 | 第51-56页 |
4.5.1 群体平衡模型 | 第51-52页 |
4.5.2 均匀试验设计 | 第52-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液压油箱温度场和流场实验测试 | 第57-72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目的及原理 | 第57-58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5.2.2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5.3 实验仪器及方案 | 第58-60页 |
5.3.1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5.3.2 实验方案 | 第59-60页 |
5.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0-68页 |
5.4.1 隔板影响因素对吸油温度影响 | 第60-63页 |
5.4.2 回油口位置影响因素对吸油温度影响 | 第63-65页 |
5.4.3 吸油口位置影响因素对吸油温度影响 | 第65-68页 |
5.5 流场研究 | 第68-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