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2.1.1 税收信息化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2 “互联网+”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亚当·斯密赋税原则 | 第22页 |
2.2.2 信息化阶段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信息技术接受理论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25-32页 |
3.1 我国税收信息化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2 金税工程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3.3 “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及要求 | 第28-30页 |
3.3.1 “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 | 第28-29页 |
3.3.2 “互联网+税务”对基层税收信息化提出的要求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基层税收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定陶区国税局为例 | 第32-40页 |
4.1 定陶区国税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 第32-36页 |
4.1.1 定陶区国税局基本情况 | 第32页 |
4.1.2 定陶区国税局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32-34页 |
4.1.3 定陶区国税局在“互联网+税务”方面的积极探索 | 第34-36页 |
4.2 当前基层国税部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4.2.1 建设定位不清,工作方向不正确 | 第37页 |
4.2.2 法律保障不完善,基层创新有风险 | 第37页 |
4.2.3 硬件基础薄弱,系统网络不稳定 | 第37-38页 |
4.2.4 数据获取不畅,分析应用不深 | 第38页 |
4.2.5 队伍年龄老化,专业人才不足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互联网+”促进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40-48页 |
5.1 “互联网+”促进信息化建设相关经验 | 第40-45页 |
5.1.1 西方发达国家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税收工作的相关做法 | 第40-41页 |
5.1.2 国内其他公共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的先进做法 | 第41-44页 |
5.1.3 税务系统其他单位探索“互联网+税务”的做法 | 第44-45页 |
5.2 对基层国税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 第45-47页 |
5.2.1 提升税收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 第45-46页 |
5.2.2 拓展社交媒体的涉税应用 | 第46页 |
5.2.3 加大涉税信息采集、整合和共享的力度 | 第46页 |
5.2.4 突出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 | 第46-47页 |
5.2.5 要符合中国国情和纳税人的行为习惯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互联网+”背景下基层税收信息化发展对策 | 第48-55页 |
6.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 第48页 |
6.2 创新服务产品,提升用户体验 | 第48-50页 |
6.2.1 加强基层源头创新 | 第48-49页 |
6.2.2 完善税务微平台建设 | 第49页 |
6.2.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第49页 |
6.2.4 鼓励公众参与体验 | 第49-50页 |
6.3 扩展信息来源,深化数据分析利用 | 第50-51页 |
6.3.1 拓宽数据获取途径 | 第50页 |
6.3.2 确保数据源头质量 | 第50页 |
6.3.3 深化数据分析利用 | 第50-51页 |
6.4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信息化升级改进 | 第51页 |
6.4.1 科学实施内部绩效考核 | 第51页 |
6.4.2 积极依托第三方评估 | 第51页 |
6.4.3 加强结果反馈与运用 | 第51页 |
6.5 夯实信息化基础保障,发挥人财物最大效力 | 第51-52页 |
6.5.1 加强硬件保障 | 第51-52页 |
6.5.3 加强人才培养 | 第52页 |
6.6 加强防护保密管理,确保信息数据安全 | 第52-53页 |
6.6.1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 第52页 |
6.6.2 落实安全防护责任 | 第52页 |
6.6.3 完善防护技术手段 | 第52-53页 |
6.7 完善顶层设计,扫清信息化建设障碍 | 第53-54页 |
6.7.1 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 第53页 |
6.7.2 完善配套制度规程 | 第53页 |
6.7.3 优化系统软件设计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