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1 刺激响应材料概述 | 第11-18页 |
1.1.1 力致变色材料 | 第11-14页 |
1.1.2 热致变色材料 | 第14-15页 |
1.1.3 光致变色材料 | 第15-16页 |
1.1.4 蒸汽变色材料 | 第16-18页 |
1.2 Cu(Ⅰ)的配合物及其在刺激响应材料的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1.2.1 基于卤化亚铜构筑的刺激响应材料 | 第18-21页 |
1.2.2 其他类型的含Cu(Ⅰ)类配合物 | 第21-23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4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药品 | 第25-26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26-30页 |
2.2.1 化合物[Cu_4I_4(tpcp)_4] (1)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化合物[Cu_4I_4(tpcp)_4] (2)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化合物[Cu_4_Br_4(tpcp)_4] (3)的制备 | 第27页 |
2.2.4 化合物[Cu_8I_8(tpcp)_6] (4)的制备 | 第27页 |
2.2.5 化合物[Cu_2I_2(o-tolyl_3P)_2(CH_3CN)_2]·CH_3CN (5)的制备 | 第27页 |
2.2.6 化合物[Cu_2Br_2(o-tolyl_3P)_2(CH_3CN)_2] (6)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7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O (7)的制备 | 第28页 |
2.2.8 化合物[Cu_6Br_6(m-tolyl_3P)_4(CH_3CN)_4] (8)的制备 | 第28页 |
2.2.9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制备 | 第28页 |
2.2.10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10)的制备 | 第28页 |
2.2.11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2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2)的制备 | 第29页 |
2.2.13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3)的制备 | 第29页 |
2.2.14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制备 | 第29页 |
2.2.15 化合物[PbCu_6I_8(dpda)_6] (15)的制备 | 第29页 |
2.2.16 化合物[Cu_4I_4(PPh_2py)_2] (16)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17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制备 | 第30页 |
2.2.18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制备 | 第30页 |
2.3 合成小结 | 第30-31页 |
2.4 X-射线衍射实验 | 第31-32页 |
2.5 物理性质和谱学表征 | 第32-33页 |
2.5.1 红外光谱 | 第32页 |
2.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2页 |
2.5.3 荧光光谱 | 第32页 |
2.5.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2-33页 |
2.6 化合物刺激响应性质的测试 | 第33-34页 |
2.6.1 热致荧光变色的测试 | 第33页 |
2.6.2 力致荧光变色的测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4-67页 |
3.1 化合物[Cu_4I_4(tpcp)_4] (1)的结构描述 | 第34-35页 |
3.2 化合物[Cu_4I_4(tpcp)_4] (2)的结构描述 | 第35-37页 |
3.3 化合物[Cu_4I_4(tpcp)_4] (3)的结构描述 | 第37-39页 |
3.4 化合物[Cu_8I_8(tpcp)_6] (4)的结构描述 | 第39-42页 |
3.5 化合物[Cu_2I_2(o-tolyl_3P)_2(CH_3CN)_2]·CH_3CN (5)的结构描述 | 第42-43页 |
3.6 化合物[Cu_2Br_2(o-tolyl_3P)_2(CH_3CN)_2] (6)的结构描述 | 第43-45页 |
3.7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O (7)的结构描述 | 第45-48页 |
3.8 化合物[Cu_6Br_6(m-tolyl_3P)_4(CH_3CN)_4] (8)的结构描述 | 第48-50页 |
3.9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结构描述 | 第50-51页 |
3.10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10)的结构描述 | 第51-52页 |
3.11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结构描述 | 第52-55页 |
3.12 化合物[Cu_4Br_4(tmop)_4] (12)的结构描述 | 第55-57页 |
3.13 化合物[Cu_4I_4(tpop)_4] (13)的结构描述 | 第57-59页 |
3.14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结构描述 | 第59-60页 |
3.15 化合物[PbCu_6I_8(dpda)_6] (15)的结构描述 | 第60-62页 |
3.16 化合物[Cu_4I_4(PPh_2py)_2] (16)的结构描述 | 第62-63页 |
3.17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结构描述 | 第63-65页 |
3.18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结构描述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波谱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67-121页 |
4.1 红外光谱 | 第67-82页 |
4.1.1 化合物[Cu_4O_4(tpcp)_4] (1)的红外光谱 | 第67-68页 |
4.1.2 化合物[Cu_4O_4(tpcp)_4] (2)的红外光谱 | 第68页 |
4.1.3 化合物[Cu_4O_4(tpcp)_4] (3)的红外光谱 | 第68-69页 |
4.1.4 化合物[Cu_8O_8(tpcp)_6] (4)的红外光谱 | 第69-70页 |
4.1.5 化合物[Cu_2O_2(o-tolyl_3P)_2(CH_3CN)_2]·CH_3CN (5)的红外光谱 | 第70-71页 |
4.1.6 化合物[Cu_2Br_2(o-tolyl_3P)_2(CH_3CN)_2] (6)的红外光谱 | 第71-72页 |
4.1.7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O (7)的红外光谱 | 第72-73页 |
4.1.8 化合物[Cu_6Br_6(m-tolyl_3P)_4(CH_3CN)_4] (8)的红外光谱 | 第73-74页 |
4.1.9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红外光谱 | 第74页 |
4.1.10 化合物[Cu_4Br_4(p-tolyl_3P)_4] (10)的红外光谱 | 第74-75页 |
4.1.11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红外光谱 | 第75-76页 |
4.1.12 化合物[Cu_4Br_4(tmop)_4] (12)的红外光谱 | 第76-77页 |
4.1.13 化合物[Cu_4I_4(tpop)_4] (13)的红外光谱 | 第77-78页 |
4.1.14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红外光谱 | 第78-79页 |
4.1.15 化合物[PbCu_6I_8(dpda)_6] (15)的红外光谱 | 第79-80页 |
4.1.16 化合物[Cu_4I_4(PPh_2py)_2](16)的红外光谱 | 第80-81页 |
4.1.17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红外光谱 | 第81页 |
4.1.18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红外光谱 | 第81-82页 |
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82-94页 |
4.2.1 化合物[Cu_4I_4(tpcp)_4] (1)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2-83页 |
4.2.2 化合物[Cu_4I_4(tpcp)_4] (2)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3页 |
4.2.3 化合物[Cu_4Br_4(tpcp)_4] (3)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3-84页 |
4.2.4 化合物[Cu_8I_8(tpcp)_6] (4)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4页 |
4.2.5 化合物[Cu_2I_2(o-tolyl_3P)_2(CH_3CN)_2]·CH_3CN (5)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4-85页 |
4.2.6 化合物[Cu_2Br2(o-tolyl_3P)_2(CH_3CN)_2] (6)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5-86页 |
4.2.7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O(7)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6页 |
4.2.8 化合物[Cu_6Br_6(m-tolyl_3P)4(CH_3CN)_4] (8)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6-87页 |
4.2.9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7页 |
4.2.10 化合物[Cu_4Br_4(p-tolyl_3P)_4] (10)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7-88页 |
4.2.11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8页 |
4.2.12 化合物[Cu_4Br_4(tmop_)4] (12)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8-89页 |
4.2.13 化合物[Cu_4I_4(tpop)_4] (13)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9页 |
4.2.14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89-90页 |
4.2.15 化合物[PbCu_6I_8(dpda)_6] (15)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90-91页 |
4.2.16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91-92页 |
4.2.17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UV-Vis谱和吸收谱 | 第92页 |
4.2.18 化合物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小结 | 第92-94页 |
4.3 固体荧光光谱 | 第94-101页 |
4.3.1 化合物[Cu_4I_4(tpcp)_4](1)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4页 |
4.3.2 化合物[Cu_4I_4(tpcp)_4] (2)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4-95页 |
4.3.3 化合物[Cu_4Br_4(tpcp)_4] (3)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5页 |
4.3.4 化合物[Cu_8I_8(tpcp)_6] (4)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5-96页 |
4.3.5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0 (7)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6页 |
4.3.6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6-97页 |
4.3.7 化合物[Cu_4Br_4(p-tolyl_3P)_4] (10)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7页 |
4.3.8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7-98页 |
4.3.9 化合物[Cu_4Br_4(tmop)_4] (12)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8页 |
4.3.10 化合物[Cu_4I_4(tpop)_4] (13)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8-99页 |
4.3.11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9页 |
4.3.12 化合物[Cu_4I_4(PPh_2py)_2] (16)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99-100页 |
4.3.13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100页 |
4.3.14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固体荧光发光谱图 | 第100-101页 |
4.4 化合物刺激响应性质的测试 | 第101-121页 |
4.4.1 化合物[Cu_4I_4(tpcp)_4] (1)和化合物[Cu_4I_4(tpcp)_4] (2)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1-104页 |
4.4.2 化合物[Cu_4Br_4(tpcp)_4] (3)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4-105页 |
4.4.3 化合物[Cu_2I_2(o-tolyI_3P)_2(CH_3CN)_2]·CH_3CN (5)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5-106页 |
4.4.4 化合物[Cu_2Br_2(o-tolyl_3P)_2(CH_3CN)_2] (6)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6页 |
4.4.5 化合物[Cu_6I_6(m-tolyl_3P)_4(CH_3CN)_4]·H_2O (7)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6-107页 |
4.4.6 化合物[Cu_4I_4(p-tolyl_3P)_4] (9)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7-108页 |
4.4.7 化合物[Cu_4Br_4(p-tolyl_3P)_4] (10)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8-109页 |
4.4.8 化合物[Cu_4I_4(tmop)_4] (11)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09-111页 |
4.4.9 化合物[Cu_4Br_4(tmop)_4] (12)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1-112页 |
4.4.10 化合物[Cu_4I_4(tpop)_4] (13)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2-114页 |
4.4.11 化合物[Cu_4Br_4(tpop)_4] (14)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4-116页 |
4.4.12 化合物[Cu_4I_4(PPh_2py)_2] (16)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6-117页 |
4.4.13 化合物[Cu_2I_2(bdppb)_2] (17)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7-118页 |
4.4.14 化合物[Cu_2I_2(bdpph)_2] (18)的刺激响应性质 | 第118-119页 |
4.4.15 化合物刺激响应性质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5.1 总结 | 第121页 |
5.2 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 | 第12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个人简历 | 第1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