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号处理论文

基于时频空综合信息的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7页
        1.2.1 阵列装备发展现状第16-19页
        1.2.2 DOA估计第19-22页
        1.2.3 稳健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22-24页
        1.2.4 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24-26页
        1.2.5 时频空算法第26-27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第27-29页
第二章 阵列信号处理基本原理第29-51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阵列信号模型第29-32页
        2.2.1 窄带阵列信号模型第29-30页
        2.2.2 宽带阵列信号模型第30-32页
    2.3 DOA估计算法第32-39页
        2.3.1 窄带DOA估计第32-37页
        2.3.2 宽带DOA估计第37-39页
    2.4 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39-45页
        2.4.1 常规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40-41页
        2.4.2 稳健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41-45页
    2.5 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45-50页
        2.5.1 常规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45-46页
        2.5.2 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第46-50页
    2.6 总结第50-51页
第三章 阵元位置误差下的宽带自校正和DOA估计第51-67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信号模型和STFT变换第51-53页
    3.3 阵元位置误差条件下的宽带DOA估计算法第53-60页
        3.3.1 WF算法第53-56页
        3.3.2 基于STFT的阵元位置误差自校正和宽带DOA估计第56-60页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60-66页
        3.4.1 阵元位置误差条件下的自校正效果第61-64页
        3.4.2 性能对比第64-66页
    3.5 结论第66-67页
第四章 随机误差下的稳健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67-8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现有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重构算法第68-69页
    4.3 基于双线性时频变换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第69-81页
        4.3.1 双线性时频变换第69-70页
        4.3.2 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重构和期望信号导向矢量估计第70-73页
        4.3.3 算法分析第73-74页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74-81页
    4.4 基于空时频分布矩阵子空间交叉的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第81-85页
        4.4.1 常规子空间交叉方法第81-82页
        4.4.2 基于空时频分布矩阵的子空间交叉方法第82-83页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83-85页
    4.5 结论第85-87页
第五章 角度误差和阵元位置误差下的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87-109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基于双线性时频变换的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87-101页
        5.2.1 无需预延迟补偿的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88-89页
        5.2.2 基于双线性时频变换的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89-94页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4-101页
    5.3 基于STFT变换的稳健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第101-108页
        5.3.1 算法原理第101-105页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105-108页
    5.4 总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无需抽头延迟线和阵元延迟线的宽带波束形成器第109-121页
    6.1 引言第109-110页
    6.2 无需TDL和SDL的低复杂度宽带波束形成器第110-117页
        6.2.1 宽带波束形成器向窄带波束形成器的转换第110-112页
        6.2.2 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重构第112-113页
        6.2.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113-117页
    6.3 角度误差和阵元位置误差下的无需TDL和SDL宽带波束形成器第117-119页
        6.3.1 算法原理第117-118页
        6.3.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118-119页
    6.4 结论第119-12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3页
    7.1 全文总结第121-122页
    7.2 工作展望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作者简历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限域上Logistic映射特性研究及其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下一篇:若干新型对称密码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