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高温厌氧菌Rx1乙酸生成途径的阻断对碳中心代谢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1页
    1.1 木质纤维素乙醇及其生产工艺第18-20页
        1.1.1 生物乙醇的发展第18-19页
        1.1.2 木质纤维素乙醇的生产工艺第19-20页
    1.2 高温厌氧菌第20-25页
        1.2.1 高温厌氧菌产乙醇的代谢特征第20-22页
        1.2.2 高温厌氧菌产乙醇的优势第22页
        1.2.3 高温厌氧菌的乙醇耐受机制第22-23页
        1.2.4 高温厌氧菌代谢途径改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1.3 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第25-27页
        1.3.1 传统育种方法第25页
        1.3.2 基因工程育种方法第25-27页
    1.4 细胞内NADH/NAD~+、ATP/ADP对细胞的代谢调控作用第27-28页
    1.5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31页
        1.5.1 选题意义第28-29页
        1.5.2 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T.calidifontis Rx1乙酸激酶基因的敲除第31-47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40页
        2.2.1 菌种与质粒第32页
        2.2.2 仪器及其试剂第32-33页
        2.2.3 培养基第33-34页
        2.2.4 实验方法第34-38页
        2.2.5 分析测定方法第38-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2.3.1 重组质粒pBSkpa的构建第40-41页
        2.3.2 突变菌株的筛选第41-42页
        2.3.3 突变菌株代谢产物的分析第42-44页
        2.3.4 Δack突变菌株的稳定性第44-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乙酸激酶基因的敲除对T.calidiforntis Rx1生长和发酵的影响第47-59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菌株及材料第47页
        3.2.2 仪器与试剂第47页
        3.2.3 培养基第47-48页
        3.2.4 实验方法第48页
        3.2.5 分析方法第48-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58页
        3.3.1 Δack突变菌株的生长特点第49-50页
        3.3.2 Δack突变菌株的乙醇耐受性第50-52页
        3.3.3 Δack突变菌株的发酵特性第52-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乙酸激酶基因的敲除对Rx1菌株碳中心代谢的影响第59-71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9-66页
        4.2.1 菌株及材料第59页
        4.2.2 仪器及试剂第59-60页
        4.2.3 培养基第60页
        4.2.4 实验方法第60-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0页
        4.3.1 T.calidiforntis Rx1和△ack突变菌株中的总RNA第66页
        4.3.2 发酵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第66-68页
        4.3.3 发酵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酶活分析第68-69页
        4.3.4 发酵代谢途径中代谢通量的分析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乙酸激酶基因的敲除对Rx1菌株能荷水平和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第71-81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5.2.1 菌株及材料第71页
        5.2.2 仪器及试剂第71-72页
        5.2.3 培养基第72页
        5.2.4 实验方法第72-74页
        5.2.5 分析方法第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79页
        5.3.1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第74-77页
        5.3.2 细胞内ATP/ADP、NADH/NAD~+比值的变化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7页
    6.1 结论第81-85页
    6.2 展望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9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的与FAM76B相互作用分子的筛选及鉴定
下一篇:东北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哈尔滨原电碳厂景观改造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