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9-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氧化钒基电极材料的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1.3.1 五氧化二钒 | 第17-23页 |
1.3.2 三氧化二钒 | 第23-25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1.2 主要制备和测试仪器 | 第27-28页 |
2.2 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 纯相V_2O_5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V_2O_5/Al_2O_3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V_2O_3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9页 |
2.2.4 V_2O_3/C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9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1 XRD分析 | 第29页 |
2.3.2 电镜分析 | 第29-30页 |
2.3.3 热重分析 | 第30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0页 |
2.3.5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0页 |
2.4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30-31页 |
2.4.1 电极的制备 | 第30-31页 |
2.4.2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31页 |
2.5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5.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5.2 循环伏安和阻抗测试 | 第31-32页 |
第3章 V_2O_5微球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2-52页 |
3.1 V_2O_5微球的合成条件的探究 | 第32-38页 |
3.1.1 H_2O_2溶液加入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2 VO(acac)_2浓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前驱体及纯相V_2O_5微球的表征 | 第38-46页 |
3.2.1 物相及结构表征 | 第38-42页 |
3.2.2 形貌表征 | 第42-45页 |
3.2.3 空心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3.3 纯相V_2O_5微球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Al_2O_3V_2O_5空心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2-72页 |
4.1 Al_2O_3/V_2O_5微球的合成条件的探究 | 第52-56页 |
4.1.1 三异丙醇铝加入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4.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前驱体及Al_2O_3/V_2O_5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56-63页 |
4.2.1 前驱体及Al_2O_3/V_2O_5复合微球的物相 | 第56-61页 |
4.2.2 前驱体及Al_2O_3/V_2O_5复合微球的形貌 | 第61-63页 |
4.3 Al_2O_3/V_2O_5复合微球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V_2O_3/C微球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2-96页 |
5.1 V_2O_3/C微球的合成条件的探究 | 第72-76页 |
5.1.1 碳源的影响 | 第72-73页 |
5.1.2 葡糖糖加入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5.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 纯相V_2O_3微球的表征 | 第76-78页 |
5.3 前驱体及纯相V_2O_3/C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78-87页 |
5.3.1 前驱体及纯相V_2O_3/C复合微球的物相 | 第78-83页 |
5.3.2 前驱体及纯相V_2O_3/C复合微球的形貌 | 第83-87页 |
5.4 纯相V_2O_3微球及V_2O_3/C复合微球的电化学性能 | 第87-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