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光动力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肺癌概述 | 第16-20页 |
2.1 肺癌的诱因 | 第16-17页 |
2.2 血管生成因子在肺癌中的作用 | 第17页 |
2.3 当前肺癌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光动力疗法 | 第20-26页 |
3.1 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机制 | 第20-21页 |
3.2 光动力疗法的基本要素 | 第21-23页 |
3.2.1 光敏剂 | 第21-22页 |
3.2.2 组织氧浓度 | 第22页 |
3.2.3 光源 | 第22-23页 |
3.3 光动力疗法损伤细胞的途径 | 第23-24页 |
3.3.1 直接损伤途径 | 第23页 |
3.3.2 间接损伤途径 | 第23-24页 |
3.3.3 血管损伤 | 第24页 |
3.4 光动力疗法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经皮穿刺光纤导入瘤内光动力疗法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 | 第26-40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4.2.1 材料、动物与分组 | 第26-27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4.2.3 疗效的评价 | 第28-29页 |
4.2.4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29-36页 |
4.3.1 肺癌模型构造结果 | 第29页 |
4.3.2 肺癌瘤体体积的变化结果 | 第29-30页 |
4.3.3 肺癌瘤体体积抑瘤率的结果 | 第30-31页 |
4.3.4 光镜下肺癌瘤体组织形态变化 | 第31-33页 |
4.3.5 VEGF及b-F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第33-36页 |
4.4 讨论 | 第36-38页 |
4.5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