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介负面功能论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一、国内期刊论文 | 第19-22页 |
二、国内著作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一、国外期刊论文 | 第24-26页 |
二、国外著作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手机人”的出现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手机的功能需求 | 第31-35页 |
一、移动网络需求 | 第31-33页 |
二、虚拟社交需求 | 第33-34页 |
三、资讯获取需求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手机媒介的热现象——出现“手机人” | 第35-43页 |
一、关于手机媒介和手机人的定义 | 第35-36页 |
二、手机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36-43页 |
第三章 手机媒介对人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43-79页 |
第一节 手机媒介对自身生理的负面影响 | 第43-59页 |
一、直接伤害 | 第43-47页 |
二、间接伤害 | 第47-56页 |
三、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手机媒介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 | 第59-68页 |
一、耽溺网络 | 第59-61页 |
二、行为迟钝 | 第61-63页 |
三、性格异化 | 第63-64页 |
四、小结 | 第64-68页 |
第三节 手机媒介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 | 第68-79页 |
一、亲情疏离 | 第69-70页 |
二、友情淡薄 | 第70-72页 |
三、爱情松垮 | 第72-74页 |
四、小结 | 第74-79页 |
第四章 针对手机负面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 第79-89页 |
第一节 使用者的主观控制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外在的客观干预 | 第82-86页 |
第三节 手机媒介负面功能防范理论模型 | 第86-8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89-91页 |
第一节 研究局限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89-91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