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从“宝万之争”谈起 | 第8-9页 |
1.1.1 “宝万之争”产生的现实背景 | 第8-9页 |
1.1.2 由“宝万之争”引发的思考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3-15页 |
2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一般解读 | 第15-22页 |
2.1 上市公司收购及其意义 | 第15-16页 |
2.2 上市公司反收购及其意义 | 第16-18页 |
2.3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 | 第18-22页 |
2.3.1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2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规范构成 | 第19-20页 |
2.3.3 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 第20-22页 |
3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不足 | 第22-28页 |
3.1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 第22-23页 |
3.1.1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沿革 | 第22页 |
3.1.2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22-23页 |
3.2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第23-28页 |
3.2.1 反收购立法体系不科学 | 第23页 |
3.2.2 反收购决策权归属不明确 | 第23-25页 |
3.2.3 董事义务的规定不完善 | 第25-26页 |
3.2.4 中小股东救济机制不健全 | 第26-28页 |
4 英美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 第28-35页 |
4.1 美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 | 第28-31页 |
4.1.1 反收购决策权-“董事会决定模式” | 第28-29页 |
4.1.2 董事注意义务和商业判断规则 | 第29-30页 |
4.1.3 救济机制-以司法救济为主 | 第30-31页 |
4.2 英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 | 第31-33页 |
4.2.1 反收购决策权-“股东大会决定模式” | 第31页 |
4.2.2 董事受信义务与正当目的标准 | 第31-33页 |
4.2.3 救济机制-以自律性机构监管为主 | 第33页 |
4.3 英美两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33-35页 |
5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路径 | 第35-38页 |
5.1 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体系 | 第35页 |
5.2 明确反收购决策权的归属模式 | 第35-36页 |
5.3 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信义义务 | 第36-37页 |
5.4 完善我国反收购的司法救济制度 | 第37-38页 |
6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