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居住建筑毛细管网地板辐射供暖性能和运行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2 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 | 第18-19页 |
2.1.1 毛细管地辐射供暖简介 | 第18页 |
2.1.2 毛细管地板辐射供暖优势 | 第18-19页 |
2.2 传热机理 | 第19-22页 |
2.2.1 水流与管壁对流换热 | 第19-21页 |
2.2.2 管壁与覆盖层的换热 | 第21页 |
2.2.3 地板表面与室内环境的换热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毛细管网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研究 | 第24-38页 |
3.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24-28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28-2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3.3.1 围护结构表面温度 | 第29-30页 |
3.3.2 地板及空间温度 | 第30-31页 |
3.3.3 室内外温湿度 | 第31页 |
3.3.4 供回水温度、流量 | 第31-32页 |
3.3.5 能耗 | 第32-33页 |
3.4 实验仪器 | 第33-36页 |
3.4.1 仪器介绍 | 第33页 |
3.4.2 温度传感器制作 | 第33-35页 |
3.4.3 误差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毛细管网地板辐射供暖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76页 |
4.1 连续运行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60页 |
4.1.1 室外温湿度 | 第38-39页 |
4.1.2 表面温度分布 | 第39-46页 |
4.1.3 空间温度分布 | 第46-57页 |
4.1.4 能耗 | 第57-59页 |
4.1.5 小结 | 第59-60页 |
4.2 间歇运行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71页 |
4.2.1 间歇运行简介 | 第60-61页 |
4.2.2 表面温度分布 | 第61-63页 |
4.2.3 空间温度分布 | 第63-69页 |
4.2.4 能耗 | 第69-70页 |
4.2.5 小结 | 第70-71页 |
4.3 传热性能研究 | 第71-74页 |
4.3.1 单位面积有效散热量分析 | 第71-72页 |
4.3.2 系统总供热量 | 第72-73页 |
4.3.3 供暖能力随供水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6页 |
5 与常规地暖对比分析 | 第76-92页 |
5.1 常规地暖介绍 | 第76页 |
5.2 常规地暖实验研究 | 第76-87页 |
5.2.1 常规地暖实验系统介绍 | 第76-78页 |
5.2.2 常规地暖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87页 |
5.3 常规地暖与毛细管网地暖对比 | 第87-90页 |
5.3.1 表面平均温度对比 | 第87-88页 |
5.3.2 室内平均温度对比 | 第88-89页 |
5.3.3 热响应时间对比 | 第89页 |
5.3.4 散热量对比 | 第89-90页 |
5.4 小结 | 第90-92页 |
6 毛细管网地板全年不同运行模式能耗模拟分析 | 第92-104页 |
6.1 模拟软件DEST-h简介 | 第92页 |
6.2 运行模式 | 第92-93页 |
6.3 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 第93-95页 |
6.3.1 建筑模型 | 第93-94页 |
6.3.2 气象参数 | 第94-95页 |
6.3.3 围护结构参数 | 第95页 |
6.3.4 设计参数设置 | 第95页 |
6.4 建筑负荷 | 第95-98页 |
6.5 空气源热泵机组能效模型 | 第98-100页 |
6.6 两种运行模式供暖能耗分析 | 第100-102页 |
6.7 两种运行模式全年能耗分析 | 第102-103页 |
6.8 小结 | 第103-10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录 | 第114-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