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关于终极关怀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关于刘宗周的研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终极关怀的内涵及价值 | 第16-22页 |
一、终极关怀的内涵 | 第16-20页 |
(一)终极关怀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东西方终极关怀思想的比较 | 第17-20页 |
二、终极关怀的价值 | 第20-22页 |
(一)终极关怀体现了最高的生命价值 | 第20页 |
(二)终极关怀帮助人们克服生命有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22-28页 |
一、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一)政治矛盾的激化 | 第22-23页 |
(二)社会结构的改变 | 第23-24页 |
(三)思想与文化的演进 | 第24页 |
二、理论渊源 | 第24-28页 |
(一)刘宗周哲学思想的师承渊源 | 第25页 |
(二)北宋理学家从注重天道到注重人道的转变 | 第25-26页 |
(三)朱子学的“天人不二、体用一源” | 第26-27页 |
(四)陆王心学的“立基于心、以心贯通天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39页 |
一、诚意——刘宗周终极关怀的前提 | 第28-30页 |
(一)“诚意”的含义 | 第28-29页 |
(二)以“诚意”确证终极关怀 | 第29-30页 |
二、独体——刘宗周终极关怀的对象 | 第30-33页 |
(一)“独体”的含义 | 第30-32页 |
(二)“独体”的终极关怀意义 | 第32-33页 |
三、体独——刘宗周终极关怀的实践路径 | 第33-39页 |
(一)“体独”的含义 | 第33-35页 |
(二)体独在实践终极关怀上的意义 | 第35-39页 |
第四章 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9-43页 |
一、对天道的证悟和观照 | 第39-41页 |
二、对性命和自我规定性的自觉 | 第41-42页 |
三、在实践方法上的独具匠心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3-48页 |
一、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43-44页 |
(一)对先秦儒学终极关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 第43页 |
(二)对宋明理学终极关怀思想的总结和修正 | 第43-44页 |
(三)对新儒家终极关怀思想的影响 | 第44页 |
二、刘宗周终极关怀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4-48页 |
(一)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 第44-45页 |
(二)有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 第45-46页 |
(三)提供了具体而多样的实践方法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