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锻模用材DM钢高温服役行为及机理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1页 |
1.1 模锻过程与模具失效 | 第15-17页 |
1.1.1 模锻过程及分类 | 第15页 |
1.1.2 模具失效类型及工程原因 | 第15-17页 |
1.2 热锻模具材料与性能 | 第17-35页 |
1.2.1 热锻模具材料发展概况 | 第17-21页 |
1.2.2 高温磨损性能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3 热疲劳性能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2.4 热稳定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5-36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51-6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2.2 试验分析方法 | 第51-59页 |
2.2.1 JMatPro软件计算 | 第51-52页 |
2.2.2 碳化物萃取 | 第52页 |
2.2.3 静态CCT曲线 | 第52-53页 |
2.2.4 硬度和冲击韧性测定 | 第53页 |
2.2.5 回火稳定性 | 第53页 |
2.2.6 回火热膨胀及电阻率测定 | 第53-54页 |
2.2.7 高温摩擦磨损试验 | 第54-55页 |
2.2.8 热疲劳性能试验 | 第55-57页 |
2.2.9 金相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57-58页 |
2.2.10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页 |
2.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三章 相变特性及热处理工艺研究 | 第61-73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相变特性研究 | 第61-65页 |
3.2.1 退火组织及碳化物类型 | 第61-62页 |
3.2.2 相变点 | 第62-63页 |
3.2.3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 第63-65页 |
3.3 热处理工艺研究 | 第65-71页 |
3.3.1 淬火 | 第65-67页 |
3.3.2 回火 | 第67-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四章 高温热稳定性机理研究 | 第73-117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高温热稳硬度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 | 第73-89页 |
4.2.1 热稳硬度演变规律 | 第73-76页 |
4.2.2 微观结构表征及分析 | 第76-89页 |
4.3 淬火后连续加热过程中析出动力学研究 | 第89-98页 |
4.4 热稳定性与合金成分配比探究 | 第98-110页 |
4.4.1 基于平衡碳理论的热稳机理分析 | 第98-101页 |
4.4.2 基于价电子理论的热稳机理分析 | 第101-103页 |
4.4.3 基于碳化物热力学的成分设计分析 | 第103-11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第五章 高温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 第117-157页 |
5.1 引言 | 第117页 |
5.2 高温摩擦磨损特征分析 | 第117-131页 |
5.2.1 磨面形貌及物相 | 第117-125页 |
5.2.2 剖面形貌及硬度梯度 | 第125-128页 |
5.2.3 摩擦系数及磨损率 | 第128-131页 |
5.3 轻微-严重氧化磨损转变机理 | 第131-140页 |
5.4 热锻模具磨损数值研究 | 第140-152页 |
5.4.1 模锻过程数值模型 | 第141-142页 |
5.4.2 模具失效判据 | 第142-144页 |
5.4.3 模锻工艺参数确定 | 第144-151页 |
5.4.4 不同热锻模具材料寿命对比 | 第151-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第六章 热疲劳性能研究 | 第157-174页 |
6.1 引言 | 第157页 |
6.2 热疲劳损伤行为分析及评价 | 第157-164页 |
6.3 热疲劳裂纹演变机理 | 第164-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74-176页 |
7.1 结论 | 第174-175页 |
7.2 创新 | 第175-17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6-17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参与项目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