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14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2.2 工作原理与基本组成 | 第11-12页 |
1.2.3 正极材料简介 | 第12-13页 |
1.2.4 负极材料简介 | 第13-14页 |
1.3 锂离子电池低温失效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锂沉积 | 第15-17页 |
1.3.2 活性物质损失 | 第17页 |
1.4 锂离子电池高温失效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1 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膜破坏 | 第17-20页 |
1.4.2 活性物质/活性锂损失 | 第20-22页 |
1.4.3 产气 | 第22-23页 |
1.5 加速老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6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原料和试剂 | 第28页 |
2.2 设备与仪器 | 第28-29页 |
2.3 全电池和半电池测试 | 第29-30页 |
2.3.1 全电池测试方法 | 第29页 |
2.3.2 全电池拆解 | 第29-30页 |
2.3.3 扣式电池制作 | 第30页 |
2.4 电化学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30-31页 |
2.4.1 全电池循环测试 | 第30页 |
2.4.2 微分容量分析 | 第30-31页 |
2.4.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分析分析 | 第31页 |
2.4.4 循环伏安法分析 | 第31页 |
2.4.5 直流阻抗分析分析 | 第31页 |
2.5 材料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31-33页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1页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2页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2页 |
2.5.5 气质联用质谱分析 | 第32页 |
2.5.6 等离子体光电直读光谱仪分析 | 第32-33页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低温循环失效机理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设计及测试 | 第33-35页 |
3.2.1 全电池测试 | 第33-34页 |
3.2.2 半电池及材料测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3.1 全电池低温循环后电化学性能讨论 | 第35-39页 |
3.3.2 活性锂损失与活性物质损失定量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3.3.3 正极材料失效机理讨论 | 第41-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锂离子电池高温浮充失效机理研究 | 第45-60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设计及测试 | 第46-48页 |
4.2.1 全电池测试 | 第46-48页 |
4.2.2 半电池及材料测试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4.3.1 全电池浮充结果 | 第48-50页 |
4.3.2 加速老化模型建立 | 第50-56页 |
4.3.3 浮充老化机理解析 | 第56-57页 |
4.3.4 产气机理解析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