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干湿循环作用对岩土强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岩土微结构及工程性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宏观强度与微结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红砂岩软弱夹层基本性质 | 第16-20页 |
2.1 样品采集及物理性质 | 第16页 |
2.2 颗粒分析试验 | 第16-17页 |
2.2.1 试验概况 | 第16-17页 |
2.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7页 |
2.3 界限含水量试验 | 第17-19页 |
2.3.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第17-18页 |
2.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软弱夹层强度特性 | 第20-34页 |
3.1 干湿循环条件下直剪试验 | 第20-21页 |
3.1.1 试样制备及试验仪器 | 第20-21页 |
3.1.2 干湿循环 | 第21页 |
3.1.3 直剪试验 | 第21页 |
3.2 干湿循环条件下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3.3 干湿循环条件下蠕变试验方案 | 第24-26页 |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仪器 | 第24-25页 |
3.3.2 蠕变试验 | 第25-26页 |
3.4 干湿循环条件下剪切蠕变曲线分析 | 第26-30页 |
3.5 基于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蠕变强度参数损伤模型 | 第30-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软弱夹层微结构变化 | 第34-44页 |
4.1 矿物成分分析 | 第34-36页 |
4.2 电镜扫描试验及分析 | 第36-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千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软弱夹层微结构与强度关系 | 第44-50页 |
5.1 逐步回归分析概述 | 第44-45页 |
5.2 微结构参数与粘聚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5-48页 |
5.3 干湿循环下强度蜕化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5.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