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 第12-14页 |
1.2.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目地、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地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8-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18-19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9页 |
2.1.3 土地利用状况 | 第19页 |
2.1.4 生态条件 | 第19-20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0-22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0-22页 |
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 | 第22-30页 |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2-25页 |
3.1.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3.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第23-25页 |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5-29页 |
3.2.1 景观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 第25-26页 |
3.2.2 斑块类型尺度分析 | 第26-28页 |
3.2.3 景观尺度分析 | 第28-29页 |
3.3 小结 | 第29-30页 |
4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 第30-44页 |
4.1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模型的构建 | 第30-36页 |
4.1.1 景观生态风险的显性和隐性定义 | 第30-31页 |
4.1.2 景观生态风险的显隐性分析 | 第31-32页 |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4页 |
4.1.4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 第34-36页 |
4.2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 第36-39页 |
4.3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4页 |
5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44-53页 |
5.1 生态安全组分的识别 | 第44-45页 |
5.1.1 源地识别 | 第44页 |
5.1.2 构建阻力表面 | 第44页 |
5.1.3 缓冲带识别 | 第44-45页 |
5.1.4 源间联接识别 | 第45页 |
5.1.5 辐射道和战略点识别 | 第45页 |
5.2 生态安全网络的构建 | 第45-51页 |
5.2.1 源地的确定 | 第45-46页 |
5.2.2 阻力表面的构建 | 第46-47页 |
5.2.3 缓冲带的确定 | 第47-48页 |
5.2.4 生态廊道的确定 | 第48-50页 |
5.2.5 辐射道和战略点的确定 | 第50页 |
5.2.6 生态安全网络构建 | 第50-51页 |
5.3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 | 第51-52页 |
5.4 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表 | 第60-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