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服务珠三角的能力评价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2.1 经济联系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2.1.1 微观主体间的联系 | 第11页 |
| 2.1.2 经济要素间的联系 | 第11-12页 |
| 2.1.3 城市间的联系 | 第12页 |
| 2.2 经济联系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2.2.1 引力模型 | 第12-13页 |
| 2.2.2 城市流模型 | 第13-14页 |
| 2.3 研究评述及创新 | 第14-15页 |
| 第3章 中心城市对外服务的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3.1.1 中心城市 | 第15页 |
| 3.1.2 对外服务能力 | 第15-16页 |
| 3.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 3.2.1 中心地理论 | 第16-17页 |
| 3.2.2 集聚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 3.2.3 产业分工理论 | 第18-19页 |
| 3.2.4 城市群理论 | 第19页 |
| 3.3 城市对外服务机理分析 | 第19-23页 |
| 3.3.1 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表现特征 | 第19-20页 |
| 3.3.2 城市对外服务理论机制 | 第20-23页 |
| 第4章 指标与方法选择 | 第23-27页 |
| 4.1 城市流概念与模型 | 第23-25页 |
| 4.1.1 城市流概念 | 第23页 |
| 4.1.2 城市流产生的条件 | 第23-24页 |
| 4.1.3 城市流强度模型的构建 | 第24-25页 |
| 4.2 城市流强度指标选取 | 第25-27页 |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27-33页 |
| 5.1 区位商分析 | 第27-29页 |
| 5.2 外向功能量分析 | 第29-30页 |
| 5.3 对外服务能力等级分析 | 第30-31页 |
| 5.4 对外服务能力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3-36页 |
| 6.1 本文结论 | 第33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33-36页 |
| 6.2.1 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 第33-34页 |
| 6.2.2 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 第34-35页 |
| 6.2.3 强化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