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靠性的梁桥全寿命加固技术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待维护桥梁现状分析 | 第11页 |
1.3 旧桥维修加固技术发展 | 第11-12页 |
1.4 现役结构可靠度概述 | 第12-14页 |
1.4.1 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1.4.2 现役结构可靠度评估现状 | 第13-14页 |
1.5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桥梁维护决策 | 第14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在桥梁上的应用 | 第16-30页 |
2.1 可靠度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方程表达式 | 第16-17页 |
2.1.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程表达式 | 第17-20页 |
2.1.3 可靠指标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 桥梁结构上作用的概率模型 | 第21-23页 |
2.2.1 公路桥梁恒载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2.2.2 车辆荷载分布特征 | 第23页 |
2.3 桥梁结构抗力的统计特征 | 第23-27页 |
2.3.1 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 | 第24-25页 |
2.3.2 几何参数的不确定性 | 第25-26页 |
2.3.3 计算模式的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2.3.4 结构构件抗力的概率分布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桥梁加固后可靠指标对比 | 第30-56页 |
3.1 结构抗力的时变模型 | 第30-31页 |
3.2 材料的时变强度衰减模型 | 第31-35页 |
3.2.1 混凝土强度时变模型 | 第31页 |
3.2.2 钢筋锈蚀率及屈服强度模型 | 第31-34页 |
3.2.3 混凝土与钢筋的协同工作系数计算方式 | 第34-35页 |
3.3 桥梁结构的抗力计算模型 | 第35-40页 |
3.3.1 桥梁加固前的抗力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3.2 加固完成时的抗力计算模型 | 第36-40页 |
3.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可靠指标对比 | 第40-48页 |
3.4.1 恒载效应计算 | 第41-42页 |
3.4.2 汽车活载分析 | 第42-45页 |
3.4.3 现阶段服役桥梁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 第45-48页 |
3.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可靠指标对比 | 第48-54页 |
3.5.1 模糊可靠度理论抗力模型 | 第48-49页 |
3.5.2 梁跨中位置的挠度效应 | 第49-51页 |
3.5.3 加固后的挠度效应计算 | 第51-52页 |
3.5.4 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桥梁全寿命预测 | 第56-68页 |
4.1 计算方案的确定 | 第56-57页 |
4.2 加固后结构的抗力衰减变化 | 第57-59页 |
4.2.1 粘贴钢板抗力时间函数 | 第57页 |
4.2.2 粘贴碳纤维抗力时间函数 | 第57-58页 |
4.2.3 加固后对现役桥梁抗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一次加固后剩余寿命预测 | 第59-62页 |
4.4 多次加固后剩余寿命预测 | 第62-64页 |
4.5 基于时变可靠指标的加固量预测 | 第64-66页 |
4.5.1 加固量预测的可能性 | 第64-65页 |
4.5.2 加固量实例预测分析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桥梁剩余寿命经济分析 | 第68-84页 |
5.1 结构寿命的定义 | 第68页 |
5.2 工程经济分析方法 | 第68-72页 |
5.2.1 复利分析法 | 第69-71页 |
5.2.2 动态经济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5.3 经济分析费用模型组成 | 第72-75页 |
5.3.1 加固费用函数 | 第72-73页 |
5.3.2 检测费用函数 | 第73-74页 |
5.3.3 失效损失函数 | 第74-75页 |
5.4 加固方案现值费用模型 | 第75-76页 |
5.5 重建方案费用经济分析 | 第76-77页 |
5.5.1 重建方案的必要性 | 第76页 |
5.5.2 重建方案现值费用模型 | 第76-77页 |
5.6 年费用模型 | 第77-78页 |
5.7 各方案的经济分析 | 第78-82页 |
5.7.1 加固费用 | 第78-79页 |
5.7.2 检测费用 | 第79页 |
5.7.3 失效损失 | 第79-80页 |
5.7.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