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2-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四、重点和难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四野南下工作团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5-44页 |
第一节 南下战略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的梳理 | 第25-30页 |
一、南下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5-26页 |
二、中央及四野关于组建南下工作团的相关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四野南下工作团组建始末 | 第30-35页 |
一、关于南下工作团招考启事及简章见报时间的考订 | 第30-31页 |
二、南下工作团的组织架构及招考录取 | 第31-35页 |
第三节 南下工作团的集训及其南下历程 | 第35-44页 |
一、南下工作团的集训 | 第35-40页 |
二、南下历程 | 第40-44页 |
第二章 南工团干部在广州市的分布及后续接管 | 第44-63页 |
第一节 南工团干部在广州市的分布 | 第44-56页 |
一、赣州会议及接管广州的准备 | 第44-46页 |
二、分配到广州的南工团干部 | 第46-56页 |
第二节 南工团干部参与接管广州 | 第56-60页 |
一、对文教系统的接管 | 第56-58页 |
二、对财经系统的接管 | 第58-59页 |
三、对其他单位的接管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接管的经验和教训 | 第60-63页 |
一、接管的经验 | 第60-61页 |
二、教训或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第三章 南工团在巩固政权和发展生产中的作为 | 第63-79页 |
第一节 南工团与广州的镇反运动 | 第63-68页 |
一、镇反运动在全国的开展 | 第63-65页 |
二、广州镇反运动的开展及南工团成员与广州镇反运动的互动 | 第65-67页 |
三、运动的影响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南工团与广州的土改 | 第68-75页 |
一、土改前广州的土地所有状况 | 第69-70页 |
二、南工团成员与广州土改运动的互动 | 第70-71页 |
三、土改的意义及影响 | 第71-75页 |
第三节 广州经济的恢复发展 | 第75-79页 |
一、恢复工业生产 | 第75-76页 |
二、工商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 第76-77页 |
三、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南工团与南北文化的融合 | 第79-94页 |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特征… | 第79-81页 |
一、岭南文化的概念 | 第79-80页 |
二、岭南文化的特征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南下干部对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 | 第81-86页 |
一、南北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 第81-85页 |
二、南下干部对新区域的适应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南下干部对南北文化融合的贡献 | 第86-94页 |
一、使党文化在新解放区得到强化 | 第86-90页 |
二、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 第90-94页 |
第五章 南工团的历史贡献及对广东干部格局的影响 | 第94-112页 |
第一节 南工团的历史贡献 | 第94-99页 |
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第94-96页 |
二、培养了一支专业人才干部队伍 | 第96-98页 |
三、促进了中共党组织本身的知识化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南下干部对广东干部格局的影响 | 第99-108页 |
一、第一次反地方主义前广东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对比 | 第100-104页 |
二、第一次反地方主义后广东南下干部与本地干部对比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对南下精神的概括和总结 | 第108-112页 |
一、从南工团看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态度 | 第108-109页 |
二、南下精神的概括和总结 | 第109-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