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PSPL调研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湘西捞车河村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建设宜居型特色传统村落的需求第10页
        1.1.2 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第10页
        1.1.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衰败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1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21-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页
        1.4.3 论文框架第22-25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5-30页
    2.1 相关概念第25-26页
        2.1.1 公共空间第25页
        2.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第25页
        2.1.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第25-26页
    2.2 理论基础第26-27页
        2.2.1 “公共领域”理论第26页
        2.2.2 “以人为本”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第26-27页
        2.2.3 城市多样性理论第27页
    2.3 技术方法第27-28页
        2.3.1 “PSPL”调研法第27-28页
        2.3.2 德尔菲法第28页
        2.3.3 层次分析法第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30-36页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第30-31页
        3.1.1 区位第30-31页
        3.1.2 研究区范围第31页
    3.2 自然地理环境第31-33页
        3.2.1 气候第31-32页
        3.2.2 地形地貌第32页
        3.2.3 水文条件第32页
        3.2.4 传统村落分布第32-33页
    3.3 社会人文环境第33-34页
        3.3.1 历史传说第33页
        3.3.2 传统文化第33-34页
    3.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衰败第34-35页
        3.4.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第34页
        3.4.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衰败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构建第36-55页
    4.1 活力要素提取第36-38页
        4.1.1 公共空间类型要素第36-37页
        4.1.2 空间型要素第37-38页
        4.1.3 事件型要素第38页
    4.2 指标体系构建第38-50页
        4.2.1 指标体系内涵第39-40页
        4.2.2 指标选取原则第40页
        4.2.3 评价指标选取第40-44页
        4.2.4 指标权重赋值第44-50页
    4.3 评价标准与评价模型构建第50-51页
        4.3.1 评价标准构建第50-51页
        4.3.2 评价模型第51页
    4.4 问卷设计第51-53页
        4.4.1 问题设置第52页
        4.4.2 量表选择第52页
        4.4.3 信度检验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第55-91页
    5.1 实地调研第55-60页
        5.1.1 捞车河村公共空间基本情况第55-57页
        5.1.2 评价对象选取第57-60页
        5.1.3 问卷填写第60页
    5.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第60-72页
        5.2.1 摆手堂活力评价第60-64页
        5.2.2 小卖部活力评价第64-68页
        5.2.3 荷塘风雨廊活力评价第68-72页
    5.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第72-87页
        5.3.1 摆手堂活力提升第72-77页
        5.3.2 小卖部活力提升第77-82页
        5.3.3 荷塘风雨廊活力提升第82-87页
    5.4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第87-89页
        5.4.1 数量规模合理化第87-88页
        5.4.2 设施管理标准化第88页
        5.4.3 布局尺度人性化第88-89页
        5.4.4 空间功能综合化第89页
        5.4.5 传统文化常态化第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结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附录1 关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的村民问卷调查第97-100页
附录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集专家意见征询表第100-102页
附录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第102-105页
附录4 判断矩阵评价结果第105-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烟雨路防空洞改造—“雕刻时光”酒吧室内设计
下一篇:鹤壁职院“玉兰”校区参与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