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科学意义 | 第13-14页 |
1.2 舵翼姿态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超声电机简介 | 第16-18页 |
1.3.1 超声电机的结构及原理 | 第16-17页 |
1.3.2 超声电机的驱动与控制 | 第17-18页 |
1.4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3-50页 |
2.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方案 | 第23-25页 |
2.2 电能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 第25-30页 |
2.2.1 电能无线传输技术的原理 | 第25-27页 |
2.2.2 无线供电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30页 |
2.3 数据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 第30-35页 |
2.3.1 nRF24L01芯片简介 | 第31-32页 |
2.3.2 nRF24L01应用电路的设计 | 第32-33页 |
2.3.3 天线的选择 | 第33-35页 |
2.4 电源芯片的选择 | 第35-36页 |
2.4.1 输出5V电源电路 | 第35-36页 |
2.4.2 输出3.3V电源电路 | 第36页 |
2.5 主控芯片的选择 | 第36-39页 |
2.5.1 STM32F103CBT6的特点 | 第37页 |
2.5.2 STM32F103CBT6最小系统设计 | 第37-39页 |
2.5.3 下载电路及时钟电路设计 | 第39页 |
2.6 超声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39-46页 |
2.6.1 驱动主电路的选择 | 第40-41页 |
2.6.2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第41页 |
2.6.3 开关管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41-42页 |
2.6.4 推挽变压器设计 | 第42-45页 |
2.6.5 超声电机匹配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2.7 姿态传感器芯片选择 | 第46-48页 |
2.8 串口通讯模块 | 第48页 |
2.9 数据存储模块 | 第48-4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0-64页 |
3.1 ARM软件结构设计 | 第50-52页 |
3.1.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第50页 |
3.1.2 STM32的ARMCortex软件架构介绍 | 第50-52页 |
3.2 数据采集发送模块 | 第52-55页 |
3.2.1 数据采集发送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 | 第52-53页 |
3.2.2 姿态数据采集 | 第53-54页 |
3.2.3 北斗定位模块 | 第54页 |
3.2.4 数据无线发送模块 | 第54-55页 |
3.3 数据接收控制模块 | 第55-59页 |
3.3.1 数据接收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 | 第55-56页 |
3.3.2 数据无线接收模块 | 第56页 |
3.3.3 超声电机驱动信号的产生 | 第56-58页 |
3.3.4 电机正反转及起停控制 | 第58页 |
3.3.5 电机的调速 | 第58-59页 |
3.3.6 数据存储模块 | 第59页 |
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9-63页 |
3.4.1 LabVIEW软件的介绍 | 第59-60页 |
3.4.2 上位机程序总体设计 | 第60-61页 |
3.4.3 VISA串口的配置 | 第61页 |
3.4.4 控制指令的实现 | 第61-62页 |
3.4.5 接收数据的处理及现实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 | 第64-77页 |
4.1 提高无线电能传输输出功率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64页 |
4.2 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模型 | 第64-67页 |
4.3 负电阻的形成原理及组成 | 第67-70页 |
4.4 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70-74页 |
4.5 系统效能比的分析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7-88页 |
5.1 系统实物图 | 第77页 |
5.2 TRUM-40电机性能测试 | 第77-79页 |
5.3 数据采集传输实验 | 第79-84页 |
5.4 电机控制实验 | 第84-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