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3.3 创新之处第19-20页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理论第20-34页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背景第20-21页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容的概述第21-27页
        2.2.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21-23页
        2.2.2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第23-24页
        2.2.3 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第24-25页
        2.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第25-27页
    2.3 城镇化的涵义第27-29页
        2.3.1 城镇化第27-28页
        2.3.2 城镇化相关理论第28-29页
    2.4 新型城镇化第29-31页
        2.4.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第29-30页
        2.4.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第30-31页
    2.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义第31-34页
        2.5.1 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第31-32页
        2.5.2 有利于促进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第32页
        2.5.3 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32-33页
        2.5.4 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第33-34页
3 传统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和问题分析第34-43页
    3.1 传统城镇化建设的历史第34-38页
    3.2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比较第38-39页
    3.3 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9-43页
        3.3.1 “驱赶型”城镇化问题呈现第39-40页
        3.3.2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存在不足第40-41页
        3.3.3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突出第41页
        3.3.4 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第41-43页
4 传统城镇化建设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第43-47页
    4.1 政府主导行为的缺失第43页
    4.2 生态保护意识的欠缺第43-44页
    4.3 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的束缚第44-45页
    4.4 科学技术支撑能力的不足第45-47页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第47-55页
    5.1 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第47-49页
        5.1.1 提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第47-48页
        5.1.2 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制度第48-49页
    5.2 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社会建设第49-51页
        5.2.1 注重政企民三方的互动第49-50页
        5.2.2 统筹城乡生态发展一体化第50-51页
    5.3 新型城镇化的绿色产业建设第51-52页
        5.3.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第51-52页
        5.3.2 培育发展新型绿色产业第52页
    5.4 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科技建设第52-55页
        5.4.1 加大生态科技创新力度第52-53页
        5.4.2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第53-55页
6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个人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休宁县实践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研究
下一篇:安徽省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