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创新点、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框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流程再造思想运用分析 | 第16-24页 |
2.1 流程再造思想 | 第16-17页 |
2.1.1 流程再造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流程再造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流程再造的方法选择 | 第17-22页 |
2.2.1 迈克尔·哈默四阶段模式 | 第17-18页 |
2.2.2 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五阶段模式 | 第18-19页 |
2.2.3 威廉姆·J·凯丁格六阶段模式 | 第19页 |
2.2.4 芮明杰和袁安照七阶段模式 | 第19-20页 |
2.2.5 潘国友四阶段模式 | 第20-21页 |
2.2.6 本文应用的流程再造方法选择 | 第21-22页 |
2.3 流程再造思想运用于警地应急联动保障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2.3.1 军事可行性 | 第22-23页 |
2.3.2 技术可行性 | 第23页 |
2.3.3 经济可行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4-39页 |
3.1 三峡库区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1.1 三峡库区自然条件概述 | 第24页 |
3.1.2 三峡库区航行情况概述 | 第24-25页 |
3.1.3 三峡库区近年来水上突发事件概述 | 第25-26页 |
3.2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的任务和特点 | 第26-28页 |
3.2.1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的任务 | 第26页 |
3.2.2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的特点 | 第26-28页 |
3.3 现有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流程分析 | 第28-33页 |
3.3.1 关键保障流程分析 | 第28页 |
3.3.2 保障信息流程分析 | 第28-30页 |
3.3.3 保障人员流程分析 | 第30-32页 |
3.3.4 保障物资流程分析 | 第32-33页 |
3.4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9页 |
3.4.1 保障指挥协调多元 | 第33-34页 |
3.4.2 保障资源配置不科学 | 第34-35页 |
3.4.3 信息传递路径过长 | 第35-37页 |
3.4.4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 第37-38页 |
3.4.5 保障人员素质不高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流程再造 | 第39-49页 |
4.1 保障信息流程的改进设计 | 第39-44页 |
4.1.1 保障信息流程改进的模式比较 | 第39-42页 |
4.1.2 最优模式的选择 | 第42-43页 |
4.1.3 保障信息流程改进设计的选定 | 第43-44页 |
4.2 保障人员流程的改进设计 | 第44-46页 |
4.3 保障物资流程的改进设计 | 第46-49页 |
第五章 三峡库区警地应急联动保障流程再造的实施措施 | 第49-54页 |
5.1 转变思想观念 | 第49页 |
5.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49-50页 |
5.3 完善一体化组织结构 | 第50-51页 |
5.4 推进保障信息化建设 | 第51-52页 |
5.5 加大训练演练力度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论文不足 | 第54-55页 |
6.3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