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19页 |
一、PPARs多靶点激动剂的设计 | 第19-2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1.1 受体及小分子配体的准备 | 第20页 |
1.1.2 分子对接 | 第20-21页 |
1.2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1.2.1 分子对接 | 第21-26页 |
1.3 小结 | 第26-27页 |
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2 合成路线 | 第28-29页 |
2.2.1 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50] | 第28-29页 |
2.2.2 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51]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3.1 2-(3-羟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3)的合成[34] | 第29-30页 |
2.3.2 酯类化合物的合成[34] | 第30页 |
2.3.3 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34] | 第30页 |
2.3.4 2-(4-羟基苯氧基)乙腈(8a)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5 对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的合成 | 第31页 |
2.3.6 对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页 |
2.3.7 2-(3-羟基苯氧基)乙腈(8b)的合成 | 第31页 |
2.3.8 间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的合成 | 第31-32页 |
2.3.9 间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页 |
2.3.10 其他中间体的合成 | 第3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2-50页 |
2.4.1 2-(3-羟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3) | 第32-33页 |
2.4.2 酯类化合物 | 第33-36页 |
2.4.3 羧酸类化合物 | 第36-38页 |
2.4.4 2-(4-羟基苯氧基)乙腈(8a) | 第38-39页 |
2.4.5 对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 | 第39-41页 |
2.4.6 对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 | 第41-43页 |
2.4.7 2-(3-羟基苯氧基)乙腈(8b) | 第43-44页 |
2.4.8 间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 | 第44-46页 |
2.4.9 间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 | 第46-48页 |
2.4.10 其他卤代物中间体 | 第48-50页 |
2.5 讨论 | 第50-55页 |
2.5.1 2-(3-羟基苯氧基)-2-甲基-丙酸乙酯(3)的合成 | 第50-51页 |
2.5.2 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1页 |
2.5.3 羧酸化合物的合成 | 第51页 |
2.5.4 2-(4-羟基苯氧基)乙腈(8a)的合成 | 第51页 |
2.5.5 对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的合成 | 第51页 |
2.5.6 对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1-52页 |
2.5.7 2-(3-羟基苯氧基)乙腈(8b)的合成 | 第52页 |
2.5.8 间位取代的腈基中间体的合成 | 第52页 |
2.5.9 间位取代的四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2-53页 |
2.5.10 目标化合物的图谱特征 | 第53-55页 |
2.6 小结 | 第55-56页 |
三、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第56-65页 |
3.1 初步筛选 | 第56-59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3.1.2 受试化合物与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3.1.4 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3.1.5 小结 | 第59页 |
3.2 半数有效浓度EC_(50)及效能的测定 | 第59-65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59页 |
3.2.2 受试化合物与实验材料 | 第59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3.2.4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3.2.4.1 对PPARα的激活作用 | 第60-61页 |
3.2.4.2 对PPARγ的激活作用 | 第61-62页 |
3.2.4.3 对PPARδ的激活作用 | 第62-64页 |
3.2.5 小结 | 第64-65页 |
四、新型PPARα/γ双重激动剂的虚拟筛选 | 第65-7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4.1.1 受体及小分子配体的准备 | 第66-67页 |
4.1.2 虚拟筛选 | 第67页 |
4.1.3 ADMET预测 | 第67页 |
4.1.4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 第67-6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2.1 PPARα与PPARγ的氨基酸比对 | 第68-69页 |
4.2.2 分子对接与ADMET预测 | 第69-72页 |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72-74页 |
4.3 小结 | 第74-76页 |
五、AT1R/PPARγ双靶点化合物的设计 | 第76-8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5.1.1 受体准备 | 第78页 |
5.1.2 分子设计及对接研究 | 第78-79页 |
5.1.3 ADMET预测 | 第79-80页 |
5.1.4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 第8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5.2.1 分子设计及对接研究 | 第80-82页 |
5.2.2 ADMET预测 | 第82-83页 |
5.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3-87页 |
5.3 小结 | 第87-88页 |
全文结论 | 第88-8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1-151页 |
综述 PPARs靶向降糖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17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68-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个人简历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