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目前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第2章 连家庄110kV变电站设计前存行唐电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2-23页 |
2.1 行唐电网现状概况 | 第12-13页 |
2.2 行唐县电网规划 | 第13-15页 |
2.3 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 | 第15-22页 |
2.3.1 项目所涉供电区现状 | 第15-16页 |
2.3.2 负荷发展的需要 | 第16-20页 |
2.3.3 连家庄供电区负荷预测 | 第20-21页 |
2.3.4 电网合理布局的需要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 | 第23-33页 |
3.1 光伏并网点电压抬升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3.1.1 规划建设规模 | 第23页 |
3.1.2 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 第23-24页 |
3.1.3 电气主接线 | 第24页 |
3.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 第24-28页 |
3.2.1 短路电流计算 | 第24-25页 |
3.2.2 主要设备选择 | 第25-28页 |
3.3 智能一次设备 | 第28-29页 |
3.3.1 主变压器 | 第28页 |
3.3.2 110kV组合电器 | 第28-29页 |
3.4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第29页 |
3.4.1 避雷器的配置 | 第29页 |
3.4.2 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和绝缘子串的型式、片数选择 | 第29页 |
3.5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第29-31页 |
3.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第29-30页 |
3.5.2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选型与布置 | 第30-31页 |
3.5.3 抗震措施 | 第31页 |
3.6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第31-32页 |
3.6.1 站用电源系统配置 | 第31页 |
3.6.2 站用电源系统接线方式 | 第31页 |
3.6.3 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 第31页 |
3.6.4 工作照明及事故照明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变电站电气二次系统 | 第33-54页 |
4.1 系统继电保护 | 第33-34页 |
4.1.1 一次系统概况 | 第33页 |
4.1.2 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3页 |
4.1.3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第33-34页 |
4.1.4 对相关专业的要求 | 第34页 |
4.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第34-40页 |
4.2.1 管理模式 | 第34页 |
4.2.2 监测、监控范围 | 第34-35页 |
4.2.3 监测、监控范围 | 第35-39页 |
4.2.4 与其它设备接口 | 第39-40页 |
4.3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第40-42页 |
4.3.1 接口设备 | 第40页 |
4.3.2 保护配置 | 第40-42页 |
4.4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第42-47页 |
4.4.1 直流系统(通信、二次蓄电池合一) | 第42-45页 |
4.4.2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 第45-46页 |
4.4.3 站用交流电源系统 | 第46页 |
4.4.4 站用交流电源系统 | 第46-47页 |
4.5 其它二次化系统 | 第47-50页 |
4.5.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第47页 |
4.5.2 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 第47页 |
4.5.3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 第47-48页 |
4.5.4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 第48页 |
4.5.5 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抗干扰 | 第48页 |
4.5.6 辅助系统 | 第48-50页 |
4.6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第50页 |
4.6.1 二次设备室设计方案 | 第50页 |
4.6.2 组屏方案 | 第50页 |
4.6.3 屏、柜要求 | 第50页 |
4.7 预制光/电缆选择 | 第50-51页 |
4.7.1 预制光缆 | 第50页 |
4.7.2 预制电缆 | 第50-51页 |
4.8 预制舱设计方案 | 第51-54页 |
4.8.1 预制舱内屏柜布置 | 第51-52页 |
4.8.2 预制舱内二次设备组屏方案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分析电网现状,提出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和方案 | 第54页 |
5.2 分析电网现状,提出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和方案 | 第54页 |
5.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