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4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9页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9-20页 |
1.2.1 边坡稳定定性性分析 | 第19-20页 |
1.2.2 边坡稳定定量量分析 | 第20页 |
1.3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理论 | 第20-21页 |
1.4 边坡分层的稳定性分析 | 第21页 |
1.5 岩质边坡 | 第21-22页 |
1.6 边坡三维稳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1.8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修正Sarma法计算方法 | 第24-42页 |
2.1 Sarma法发展概况 | 第24页 |
2.2 传统Sarma法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2.3 分层Sarma法计算方法 | 第26-37页 |
2.3.1 分层条块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3.2 分层Sarma法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2.3.3 分层条块变形协调理论 | 第29-33页 |
2.3.4 强度折减理论 | 第33-34页 |
2.3.5 改正Sarma法收敛性证明 | 第34-37页 |
2.4 算例验证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垂直条分三维Sarma方法 | 第42-62页 |
3.1 三维边坡概况 | 第42页 |
3.2 垂直条分三维Sarma方法模型建立 | 第42-45页 |
3.3 垂直条分三维Sarma方法条间力的假定 | 第45-47页 |
3.4 垂直条分三维Sarma方法力学模型计算 | 第47-52页 |
3.5 垂直条分三维Sarma方法条间力作用方向的讨论 | 第52-56页 |
3.6 模型验证 | 第56-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同产状等间距斜条分三维Sarma法 | 第62-78页 |
4.1 同产状等间距斜条分概况 | 第62页 |
4.2 同产状等间距斜条分法模型建立 | 第62-65页 |
4.3 同产状等间距条间力的假设 | 第65-67页 |
4.4 同产状等间距力学模型建立 | 第67-71页 |
4.5 同产状等间距斜条分条间力作用方向的讨论 | 第71-76页 |
4.6 同产状等间距算例分析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三维Sarma法 | 第78-91页 |
5.1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概况 | 第78页 |
5.2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模型建立 | 第78-81页 |
5.3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条间力假设 | 第81-83页 |
5.4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力学模型建立 | 第83-88页 |
5.5 不同产状不等间距斜条分模型条间力作用方向的讨论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宁化行洛坑露天钨矿边坡安全坡角计算 | 第91-133页 |
6.1 矿区简介 | 第91-92页 |
6.2 工程概况 | 第92页 |
6.3 岩层组成 | 第92-93页 |
6.4 结构面的分级及特征 | 第93页 |
6.5 边坡结构面特征分析 | 第93-107页 |
6.5.1 结构面测量方法 | 第93-94页 |
6.5.2 边坡结构面特征 | 第94-96页 |
6.5.3 结构面统计分析 | 第96-107页 |
6.6 岩石力学实验及边坡安全角计算 | 第107-125页 |
6.6.1 实验目的 | 第107页 |
6.6.2 实验仪器 | 第107-108页 |
6.6.3 实验步骤 | 第108-112页 |
6.6.4 实验数据整理 | 第112-113页 |
6.6.5 试验结果 | 第113-114页 |
6.6.6 岩石直剪试验数据拟合及岩样破坏模式及剪力时间曲线 | 第114-125页 |
6.7 边坡坡角计算 | 第125-13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7.1 结论 | 第133页 |
7.2 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