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1 绪论 | 第15-41页 |
|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 ·农村分散式污水及处理技术 | 第16-22页 |
| ·农村分散式污水简介 | 第17-18页 |
|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 第18-22页 |
| ·农村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 第22-28页 |
| ·规模化养猪废水 | 第22-23页 |
| ·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技术模式 | 第23-27页 |
| ·分散及小规模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 | 第27-28页 |
| ·污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 第28-38页 |
| ·生物脱氮基本过程及机理 | 第28-30页 |
| ·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 ·生物除磷技术 | 第35页 |
| ·养猪废水脱氮研究 | 第35-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 2 农村分散式养猪废水水质调查及排放标准 | 第41-4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污水取样地点 | 第43页 |
| ·污水测定项目与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农村养猪废水水质 | 第44-45页 |
| ·农村分散式养猪废水水质基本特征比 | 第45页 |
| ·分散式养猪废水排放标准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3 分散式养猪废水源分离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 | 第48-56页 |
| ·源分离技术概论 | 第48-49页 |
| ·分散式养猪废水源分离技术 | 第49-54页 |
| ·固、液污染物分离技术 | 第49-53页 |
| ·污染物资源化技术 | 第53-54页 |
| ·源分离装置的分离效果 | 第54-56页 |
|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54页 |
| ·试验方法 | 第54页 |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 4 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性能研究 | 第56-79页 |
| ·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的流体力学优化分析 | 第56-66页 |
| ·ABR 反应器构造特征 | 第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ABR 反应器水力特性研究分析 | 第58-66页 |
| ·小结 | 第66页 |
| ·农村分散式养猪废水的厌氧启动特性研究 | 第66-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分散式养猪废水对厌氧反应器的冲击负荷性能研究 | 第72-7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5 分散式养猪废水NBSFAOSP 工艺研发 | 第79-94页 |
| ·NBSFAOSP 阶段工艺开发 | 第80-83页 |
| ·NBSFAOSP 工艺开发设计路线 | 第80-81页 |
| ·NBSFAOSP 工艺脱氮 | 第81-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 ·接种污泥 | 第83页 |
| ·污水水质 | 第83页 |
| ·反硝化速率(NUR)测定 | 第83页 |
| ·耗氧速率(OUR)测定方法 | 第83-84页 |
| ·NBSFAOSP 阶段工艺运行工况 | 第84-85页 |
| ·数据处理 | 第8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5-87页 |
| ·废水进水水质C/N 比对生物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85-86页 |
| ·废水进水分配比对生物脱氮效率的影响 | 第86页 |
| ·废水中DO 对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 ·试验污泥反硝化速率的研究 | 第87页 |
| ·NBSFAOSP 阶段工艺运行效能研究 | 第87-92页 |
| ·有机物(COD)去除 | 第87-88页 |
| ·酸碱度(pH)的变化 | 第88-89页 |
| ·TN 及氨氮的去除 | 第89-90页 |
| ·N 平衡计算 | 第90-92页 |
| ·污泥浓度变化 | 第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6 人工湿地后处理分散式养猪废水 | 第94-10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 ·试验装置 | 第96-97页 |
| ·试验用污水 | 第97页 |
| ·试验方法 | 第97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7页 |
| ·数据处理 | 第9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1页 |
| ·人工湿地配水均匀性研究 | 第97-99页 |
| ·人工湿地基质红壤对磷的吸附特性 | 第99-101页 |
| ·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机理 | 第101-103页 |
|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 第101页 |
| ·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101-102页 |
| ·总磷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 第102-103页 |
| ·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因素 | 第103页 |
| ·温度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03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03页 |
| ·运行水位对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7 集成工艺运行效能及处理过程中DOM 特性研究 | 第104-116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6页 |
| ·试验装置 | 第104页 |
| ·试验用污水 | 第104页 |
| ·常规分析项目 | 第104-105页 |
| ·非常规分析方法 | 第105-106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9页 |
| ·COD 浓度变化 | 第106-107页 |
| ·氮的转化及去除率 | 第107-108页 |
| ·氨氮的转化及去除率 | 第108页 |
| ·磷的转化及去除率 | 第108-109页 |
| ·DOM 分析 | 第109-115页 |
| ·离子色谱仪测定分析方法 | 第109-110页 |
| ·荧光光谱测定分析方法 | 第110-113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113-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6页 |
| 8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16-119页 |
| ·结论 | 第116-117页 |
| ·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