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新型透水混凝土工艺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第11-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3 当前透水混凝土工艺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第17-18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1 理论分析与材料研究第18页
        1.3.2 试验方案设计第18页
        1.3.3 试验的开展第18页
        1.3.4 数据整理分析第18-20页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二章 新型透水混凝土制备方法对比研究第21-46页
    2.1 混凝土拌制及成型后的条件分析第21-22页
    2.2 混凝土内添加高分子降解材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第22-27页
        2.2.1 高分子降解材料的选择第22-23页
        2.2.2 降解材料混凝土的制备试验第23-27页
    2.3 添加类胶囊结构复合材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第27-33页
        2.3.1 类胶囊结构材料的选择第28页
        2.3.2 类胶囊结构的制备第28-30页
        2.3.3 类胶囊结构制备透水混凝土试验第30-33页
    2.4 混凝土内添加高分子聚合材料制备透水混凝土第33-36页
        2.4.1 高分子聚合材料的选择第33-34页
        2.4.2 高分子聚合PAG降解材料初探试验第34-36页
    2.5 不同类别PAG降解材料制备透水混凝土对比试验第36-45页
        2.5.1 普通合成PAG降解材料混凝土机械搅拌性能试验第36-38页
        2.5.2 不同形态普通合成PAG降解材料与混凝土互拌试验第38-41页
        2.5.3 改性PAG降解材料混凝土制备试验第41-44页
        2.5.4 改性PAG降解材料混凝土的经济性分析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新型透水混凝土试验方案设计第46-62页
    3.1 试验原材料第46-48页
        3.1.1 聚合材料单体及引发剂第46-47页
        3.1.2 水第47页
        3.1.3 水泥第47页
        3.1.4 粗骨料第47-48页
        3.1.5 砂第48页
    3.2 混凝土配合比初步设计第48-51页
        3.2.1 水灰比计算第48-49页
        3.2.2 混凝土各组分配比计算第49-51页
    3.3 试验研究的影响因素第51页
    3.4 正交试验设计法第51-56页
        3.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第51-54页
        3.4.2 正交试验设计的分析方法第54-56页
    3.5 新型透水混凝土试验方案第56-57页
    3.6 聚合PAG降解材料制备第57-58页
    3.7 透水混凝土成型和养护第58-60页
        3.7.1 透水混凝土成型第58-60页
        3.7.2 透水混凝土试块养护第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试验及分析第62-75页
    4.1 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测量指标第62-64页
        4.1.1 透水系数第62-63页
        4.1.2 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第63-64页
    4.2 透水系数测试方法及对应装置第64-66页
        4.2.1 动水头法第64-65页
        4.2.2 不变水头法第65-66页
        4.2.3 本文测试方法第66页
    4.3 试块透水性能试验及数据分析第66-74页
        4.3.1 试块处理第67-68页
        4.3.2 试块孔隙率数据分析处理第68-71页
        4.3.3 透水系数数据分析与处理第71-73页
        4.3.4 实测孔隙率与透水系数关系分析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第75-87页
    5.1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及数据分析第75-81页
        5.1.1 透水混凝土7d抗压强度数据分析第75-78页
        5.1.2 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数据分析第78-80页
        5.1.3 透水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关系第80-81页
    5.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数据分析第81-85页
        5.2.1 极差分析第83-84页
        5.2.2 混凝土劈裂破坏形态第84-85页
    5.3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南京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研究
下一篇:贵州青岩古镇文凡精品酒店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