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 | 第11-12页 |
1.2 Bt杀虫基因 | 第12-15页 |
1.2.1 Bt杀虫基因的来源 | 第12页 |
1.2.2 Bt杀虫基因的命名原则 | 第12页 |
1.2.3 Bt杀虫基因的分类和功能 | 第12-15页 |
1.2.3.1 cry类基因 | 第14-15页 |
1.2.3.2 cyt类基因 | 第15页 |
1.3 Bt杀虫晶体蛋白 | 第15-25页 |
1.3.1 Bt杀虫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5-19页 |
1.3.1.1 DomainⅠ的结构和功能 | 第17页 |
1.3.1.2 DomainⅡ的结构和功能 | 第17-18页 |
1.3.1.3 DomainⅢ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19页 |
1.3.2 Bt杀虫晶体蛋白的毒理机制 | 第19-22页 |
1.3.2.1 Bravo模型 | 第19-20页 |
1.3.2.2 Zhang模型 | 第20-21页 |
1.3.2.3 Jurat-Fuentes模型 | 第21-22页 |
1.3.3 Bt杀虫晶体蛋白的改造 | 第22-25页 |
1.3.3.1 随机诱变 | 第22页 |
1.3.3.2 定点诱变 | 第22-25页 |
1.4 Bt杀虫蛋白在转基因玉米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转cryNGc基因玉米的创制 | 第27-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1.1 玉米材料 | 第27页 |
2.1.2 供试昆虫 | 第27页 |
2.1.3 菌株和质粒 | 第27-28页 |
2.1.4 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28页 |
2.1.5 溶液配制 | 第28-30页 |
2.1.5.1 培养基 | 第28页 |
2.1.5.2 质粒提取溶液: | 第28-29页 |
2.1.5.3 CTAB法提基因组DNA所用溶液: | 第29页 |
2.1.5.4 抗生素的配制: | 第29-30页 |
2.1.6 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碱裂解法提取农杆菌质粒 | 第30页 |
2.2.2 PCR扩增 | 第30-31页 |
2.2.3 DNA的限制性酶切反应 | 第31页 |
2.2.4 玉米遗传转化 | 第31-32页 |
2.2.5 CTAB法玉米植株基因组 | 第32-33页 |
2.2.6 RT-PCR检测 | 第33页 |
2.2.7 蛋白质表达检测 | 第33-34页 |
2.2.7.1 PAT蛋白表达检测 | 第33页 |
2.2.7.2 CryNGc蛋白表达检测 | 第33-34页 |
2.2.8 室内花丝抗虫性检测 | 第34页 |
2.2.9 田间抗虫性检测 | 第34-35页 |
2.2.9.1 心叶期抗虫性检测 | 第34-35页 |
2.2.9.2 穗期田间抗虫性检测 | 第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2.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2.3.2 转cryNGc基因玉米的获得 | 第36-38页 |
2.3.3 转基因玉米的PCR检测 | 第38-40页 |
2.3.4 转基因玉米的RT-PCR检测 | 第40页 |
2.3.5 转基因玉米蛋白免疫试纸条检测 | 第40-41页 |
2.3.6 转基因玉米抗虫性检测 | 第41-44页 |
2.3.6.1 转基因玉米室内花丝抗虫性检测 | 第41-42页 |
2.3.6.2 转基因玉米田间抗虫性检测 | 第42-4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cry3和cry8基因分子改造 | 第46-6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51页 |
3.1.1 菌株 | 第46-47页 |
3.1.2 质粒 | 第47页 |
3.1.3 酶与生化试剂 | 第47页 |
3.1.4 质粒提取和胶回收试剂盒 | 第47页 |
3.1.5 抗生素 | 第47-48页 |
3.1.6 培养基 | 第48页 |
3.1.7 缓冲液的配制 | 第48-51页 |
3.1.7.1 琼脂糖凝胶电泳缓冲液 | 第48页 |
3.1.7.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缓冲液 | 第48-50页 |
3.1.7.3 Westrern-Blot检测相关试剂 | 第50-51页 |
3.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1-57页 |
3.3.1 E.coli质粒DNA提取 | 第51-52页 |
3.3.2 PCR扩增 | 第52页 |
3.3.3 DNA的限制性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52-53页 |
3.3.4 DNA片段回收 | 第53-54页 |
3.3.5 大肠杆菌的热激转化 | 第54页 |
3.3.6 阳性菌落的筛选 | 第54-55页 |
3.3.7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55页 |
3.3.8 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55-56页 |
3.3.9 目的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56页 |
3.3.10 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56-5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3.4.1 cry3和cry8基因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3.4.2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58-59页 |
3.4.3 ACA蛋白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3.4.4 重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 第60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