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工业废水膜深度处理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对膜生物污染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1.1 膜污染概述第18-19页
    1.2 膜生物污染形成影响因素第19-22页
        1.2.1 微生物特征第19-20页
        1.2.2 膜表面特征第20-21页
        1.2.3 进水水质第21-22页
        1.2.4 操作条件第22页
    1.3 膜生物污染研究现状第22-28页
        1.3.1 膜面特征对膜生物污染的影响第22-23页
        1.3.2 有机物对膜生物污染的影响第23-26页
            1.3.2.1 EPS与膜生物污染的关联性第23-25页
            1.3.2.2 EfOM与膜生物污染的关联性第25-26页
        1.3.3 无机盐对膜生物污染的影响第26-28页
        1.3.4 膜生物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8页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思路第28-31页
        1.4.1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4.2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1-44页
    2.1 实验用水第31-37页
        2.1.1 维生素C生化尾水水质特性第31-33页
        2.1.2 纳滤膜生物污染群落分析第33-36页
        2.1.3 人工合成废水水质第36-37页
    2.2 实验装置及运行条件第37-38页
    2.3 分析方法第38-44页
        2.3.1 常规水质指标第38-39页
        2.3.2 微生物群落分析第39页
        2.3.3 膜性能表征第39-40页
        2.3.4 膜面污染物第40-41页
        2.3.5 膜面特征表征第41-42页
        2.3.6 溶液物化特征第42-44页
第三章 不同有机物和钙离子浓度对膜生物污染的影响第44-79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污染物特征及膜初始污染分析第45-52页
        3.2.1 Ca~(2+)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特征的影响第45-46页
        3.2.2 Ca~(2+)浓度对微生物EPS产量的影响第46-47页
        3.2.3 模式污染物物化特征分析第47-48页
        3.2.4 新膜膜面物化特征分析第48-49页
        3.2.5 Ca~(2+)浓度对微生物初始污染的影响第49-51页
        3.2.6 有机物对微生物初始污染的影响第51-52页
    3.3 膜污染过程中膜通量变化分析第52-58页
        3.3.1 有机预处理过程膜通量变化第53-56页
        3.3.2 生物污染过程膜通量变化第56-58页
    3.4 生物污染前后膜面污染物组成分析第58-66页
        3.4.1 预处理膜面有机成分分析第58-59页
        3.4.2 生物污染膜面污染物组分分析第59-66页
    3.5 膜面形貌和粗糙度变化分析第66-72页
        3.5.1 预处理膜面的形貌和粗糙度第66-68页
        3.5.2 生物污染膜面的形貌和粗糙度第68-72页
    3.6 膜面亲疏水性变化分析第72-74页
        3.6.1 预处理膜面的亲疏水性第72-73页
        3.6.2 生物污染膜面的亲疏水性第73-74页
    3.7 膜面荷电性变化分析第74-76页
        3.7.1 预处理膜面的荷电性第74-75页
        3.7.2 生物污染膜面的荷电性第75-76页
    3.8 膜面粘附性变化分析第76-78页
        3.8.1 预处理膜面的粘附力第76-77页
        3.8.2 生物污染膜面的粘附力第77-78页
    3.9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膜污染过程界面作用机制分析第79-101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XDL VO理论第80-83页
        4.2.1 表面能参数计算第80-82页
        4.2.2 界面作用能计算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9页
        4.3.1 新膜及模式污染物的表面热力学性质第83-85页
        4.3.2 预处理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85-93页
            4.3.2.1 无机盐预处理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85-87页
            4.3.2.2 SA预处理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87-89页
            4.3.2.3 BSA预处理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89-91页
            4.3.2.4 HA预处理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1-93页
        4.3.3 生物污染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3-99页
            4.3.3.1 PA生物污染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3-96页
            4.3.3.2 PA-SA生物污染后膜-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6页
            4.3.3.3 PA-BSA生物污染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6-99页
            4.3.3.4 PA-HA生物污染后膜-污染物界面作用能分析第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101-104页
    5.1 研究结论第101-102页
    5.2 研究建议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11-112页
    Ⅰ 参加主要科研项目第111页
    Ⅱ 发表论文第111页
    Ⅲ 所获奖励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多逆境诱导基因OsUF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分级结构寡聚苯胺的低初始pH值合成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