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土壤侵蚀与营养盐流失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土壤与沉积区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滇池流域生态退化及其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本研究的来源 | 第20页 |
1.4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 研究工作量 | 第23-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4-38页 |
2.1 滇池流域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24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4-25页 |
2.1.3 水系分布 | 第25页 |
2.1.4 土地利用 | 第25-26页 |
2.1.5 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6-28页 |
2.2.1 研究区域西白沙小流域概况 | 第26-27页 |
2.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第27-28页 |
2.3 样品测试 | 第28-31页 |
2.3.1 土壤pH值的测定 | 第28页 |
2.3.2 粒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 TN、TP和TOC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4 重金属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分析 | 第29-30页 |
2.3.5 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比活度分析 | 第30-31页 |
2.3.6 稳定碳同位素δ~(13)C含量分析 | 第31页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1-34页 |
2.4.1 土壤侵蚀的估算 | 第31-33页 |
2.4.2 ~(210)Pb_(ex)定年 | 第33页 |
2.4.3 空间分析法 | 第33页 |
2.4.4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2.5 环境风险评价 | 第34-35页 |
2.5.1 沉积物有机污染评价 | 第34页 |
2.5.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2.6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35-38页 |
第3章 土壤中营养盐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第38-58页 |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38-41页 |
3.1.1 土壤酸碱性 | 第38-39页 |
3.1.2 土壤粒度 | 第39-41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中营养盐分布 | 第41-51页 |
3.2.1 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单体碳同位素(δ~(13)C)分布 | 第41-45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和磷分布 | 第45-48页 |
3.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氮、磷相互关系 | 第48-51页 |
3.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 第51-56页 |
3.3.1 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51-53页 |
3.3.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小流域污染物的沉积学记录 | 第58-83页 |
4.1 沉积年代 | 第58-59页 |
4.2 沉积速率 | 第59-60页 |
4.3 粒度分布 | 第60-63页 |
4.4 TOC、TN、TP和δ~(13)C的沉积记录 | 第63-70页 |
4.4.1 TOC、TN、TP和δ~(13)C的年代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4.4.2 TOC、TN和TP沉积量的估算 | 第65-67页 |
4.4.3 C/N、C/P和N/P的变化和环境意义 | 第67-68页 |
4.4.4 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评价 | 第68-70页 |
4.5 重金属的沉积记录 | 第70-81页 |
4.5.1 重金属污染总量年代分布 | 第70-73页 |
4.5.2 重金属沉积量的估算 | 第73页 |
4.5.3 沉积物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 第73-77页 |
4.5.4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环境风险分析 | 第77-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小流域污染物源汇分析 | 第83-102页 |
5.1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流失分析 | 第83-90页 |
5.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估算 | 第83-84页 |
5.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模数 | 第84-88页 |
5.1.3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盐和重金属流失量估算 | 第88-90页 |
5.2 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分析 | 第90-96页 |
5.2.1 基于C/N的来源分析 | 第90-91页 |
5.2.2 基于δ~(13)C值的来源分析 | 第91-92页 |
5.2.3 C/N比值和δ~(13)C值结合分析 | 第92-96页 |
5.3 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 第96-99页 |
5.3.1 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5.3.2 主成分分析 | 第97-99页 |
5.4 沉积物中污染物源汇综合分析 | 第99-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影响机制研究 | 第102-117页 |
6.1 人类活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 第102-112页 |
6.1.1 人口扩张 | 第103-105页 |
6.1.2 土地利用 | 第105-107页 |
6.1.3 经济发展 | 第107-109页 |
6.1.4 管理政策 | 第109-112页 |
6.2 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第112-114页 |
6.3 小流域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114-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创新点 | 第118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