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4页 |
·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框架结构 | 第15页 |
第2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5-21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 第15-17页 |
·群体性事件 | 第15-16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6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6-17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双重效应 | 第17-19页 |
·积极效应 | 第17-18页 |
·消极效应 | 第18-19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9页 |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20页 |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 第21-28页 |
·近年来有影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扫描 | 第22-23页 |
·药家鑫案件 | 第22页 |
·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件 | 第22-23页 |
·小悦悦事件 | 第23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 | 第23-26页 |
·网络信息的快速便捷易于产生聚合能量 | 第23-24页 |
·网民的不良情绪渲染极易诱发过激行为 | 第24-25页 |
·政府应急处理措施滞后易于引发网民不满 | 第25页 |
·网上网下互动交错易于助推群体性事件 | 第25-26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26-28页 |
·网络技术发展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载体 | 第26页 |
·政府公职人员的“乱作为”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诱因 | 第26-27页 |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思想导引 | 第27页 |
·公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现实土壤 | 第27页 |
·网络舆情监管引导不力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制度空间 | 第27-28页 |
第4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 第28-36页 |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设责任效能政府 | 第28-29页 |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现权责合一 | 第28页 |
·倡导服务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 第28页 |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 第28-29页 |
·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处理网络事件的能力 | 第29页 |
·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 第29-30页 |
·适应新时代需求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 第29-30页 |
·统筹兼顾,将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置于重要位置 | 第30页 |
·扩大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 第30页 |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立网民沟通机制 | 第30-33页 |
·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树立信息公开意识 | 第31页 |
·主动接受媒体监督 | 第31-32页 |
·依靠民众,相信民众 | 第32页 |
·建立网民沟通机制 | 第32-33页 |
·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引导公民参与行为 | 第33-34页 |
·完善网络立法 | 第33页 |
·强化司法监督 | 第33页 |
·实行综合治理 | 第33-34页 |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维持正常社会秩序 | 第34-36页 |
·建立社会危机预警体系 | 第34-35页 |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应急决策机制 | 第35页 |
·建立化解消除矛盾的善后处理机制 | 第35-3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