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4 论文框架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1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油气资源型城市概述 | 第20-21页 |
2.2 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2 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的界定 | 第22-23页 |
2.3 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3.1 共生网络的形成 | 第23页 |
2.3.2 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内涵 | 第23-24页 |
2.4 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特点及运行模式 | 第24-26页 |
2.4.1 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特点 | 第24页 |
2.4.2 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运行模式 | 第24-26页 |
2.5 生态效率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2.5.1 生态效率的内涵 | 第26-27页 |
2.5.2 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的内涵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5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 第29-30页 |
3.3 指标体系构成 | 第30-34页 |
3.3.1 指标体系层次说明 | 第30页 |
3.3.2 指标体系建立 | 第30-33页 |
3.3.3 指标释义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35-54页 |
4.1 生态效率评价模型选择 | 第35-36页 |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模型原理 | 第36-38页 |
4.3 指标权重评价方法选择 | 第38-40页 |
4.4 大庆A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评价 | 第40-50页 |
4.4.1 评价对象 | 第40页 |
4.4.2 数据处理 | 第40-48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5 不同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评价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提高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的对策 | 第54-58页 |
5.1 增强园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 第54页 |
5.2 强化园区企业共生关系 | 第54-55页 |
5.2.1 加强园区生态链设计 | 第54-55页 |
5.2.2 提高共生企业间的信任度 | 第55页 |
5.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55-56页 |
5.3.1 完善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页 |
5.3.2 制定准入优惠政策 | 第55-56页 |
5.4 开展园区环境生态综合治理 | 第56页 |
5.4.1 建立园区环境生态管理体系 | 第56页 |
5.4.2 开展生态工业园清洁生产工作 | 第56页 |
5.5 推进园区物质循环利用建设 | 第56-57页 |
5.5.1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 第56页 |
5.5.2 资源利用补偿规定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3-64页 |
附录 A: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调研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 B:生态效率评价指标权重意见咨询表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