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恶意创造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9页
    2.1 欺骗第14-20页
        2.1.1 欺骗的定义第14-15页
        2.1.2 欺骗的认知机制第15-16页
        2.1.3 欺骗的ERP研究第16-18页
        2.1.4 影响欺骗的因素第18-20页
    2.2 恶意创造力第20-24页
        2.2.1 恶意创造力的概念第20-21页
        2.2.2 恶意创造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第21-22页
        2.2.3 恶意创造力的测量第22-23页
        2.2.4 影响恶意创造力的因素第23-24页
    2.3 恶意创造力与欺骗第24-29页
        2.3.1 创造力与欺骗第24-26页
        2.3.2 恶意创造力与欺骗第26-27页
        2.3.3 规则对恶意创造力和欺骗第27-29页
3 问题提出、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第29-33页
    3.1 问题提出第29-30页
    3.2 研究目的第30页
    3.3 研究意义第30-31页
        3.3.1 理论意义第30-31页
        3.3.2 现实意义第31页
    3.4 研究思路第31-33页
4 实验一恶意创造力与欺骗行为的关系初探第33-40页
    4.1 实验目的和假设第33页
        4.1.1 实验目的第33页
        4.1.2 实验假设第33页
    4.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4.2.1 被试第33页
        4.2.2 实验范式第33-34页
        4.2.3 实验设计第34页
    4.3 实验程序第34-36页
        4.3.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4.3.2 实验过程第35-36页
    4.4 实验结果第36-38页
        4.4.1 恶意创造力测量的描述统计第36-37页
        4.4.2 不同恶意创造力组欺骗人数比较第37-38页
        4.4.3 不同恶意创造力组欺骗次数比较第38页
    4.5 讨论第38-40页
        4.5.1 高恶意创造力者更倾向于欺骗第38页
        4.5.2 原因分析第38-40页
5 实验二不同恶意创造力者欺骗的认知神经研究第40-51页
    5.1 实验目的和假设第40-41页
        5.1.1 实验目的第40页
        5.1.2 实验假设第40-41页
    5.2 实验方法第41页
        5.2.1 被试第41页
        5.2.2 实验范式第41页
        5.2.3 实验设计第41页
    5.3 实验程序第41-43页
        5.3.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5.3.2 实验流程第42-43页
        5.3.3 数据采集第43页
    5.4 实验结果第43-48页
        5.4.1 恶意创造力测量的描述统计第43页
        5.4.2 行为数据第43-45页
        5.4.3 ERP数据第45-48页
    5.5 讨论第48-51页
        5.5.1 行为数据结果讨论第48-49页
        5.5.2 ERP数据结果讨论第49-51页
6 实验三启动规则感对不同恶意创造力者欺骗行为的影响研究第51-59页
    6.1 实验目的和假设第51页
        6.1.1 实验目的第51页
        6.1.2 实验假设第51页
    6.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6.2.1 被试第51-52页
        6.2.2 实验范式第52页
        6.2.3 实验设计第52页
    6.3 实验程序第52-54页
        6.3.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6.3.2 实验过程第53-54页
    6.4 实验结果第54-57页
        6.4.1 恶意创造力测量的描述统计第54-55页
        6.4.2 规则感主观评分的描述统计第55页
        6.4.3 规则感对不同恶意创造力组欺骗人数的影响第55-56页
        6.4.4 规则感对不同恶意创造力组欺骗次数的影响第56-57页
    6.5 讨论第57-59页
        6.5.1 启动规则感对不同恶意创造力组欺骗的影响存在差异第57页
        6.5.2 原因分析第57-59页
7 总讨论第59-65页
    7.1 概述第59-60页
    7.2 恶意创造力对欺骗行为存在易化作用第60-61页
    7.3 高恶意创造力者欺骗的认知神经证据第61-62页
    7.4 规则感对不同恶意创造力者欺骗的影响第62-63页
    7.5 对创造力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启示第63-65页
8 总结论第65-66页
9 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在校研究成果第74-75页
附录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观疗法对强制戒毒人员社会支持系统重构的质性研究
下一篇:心理距离和调节定向对风险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