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 ·能源强度研究 | 第16-17页 |
|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18-1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成因分析 | 第21-37页 |
| ·概念简述 | 第21-22页 |
| ·脱钩弹性的测度 | 第22-25页 |
|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现象分析 | 第25-28页 |
| ·脱钩弹性 | 第25-26页 |
| ·脱钩弹性EKC曲线假说检验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能源消费弹性变动及其效应分析 | 第28-36页 |
| ·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 ·实证分析 | 第3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状况分析 | 第37-49页 |
| ·研究综述 | 第37-40页 |
| ·概念简述 | 第37-39页 |
| ·相关研究回顾 | 第39-40页 |
| ·论模型 | 第40-42页 |
| ·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 ·生产要素替代状况分析 | 第42-45页 |
| ·技术进步状况分析 | 第45-47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分析 | 第49-61页 |
| ·研究回顾 | 第49-50页 |
| ·技术进步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分析 | 第50-56页 |
| ·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 ·模型分析 | 第51-52页 |
| ·实证检验 | 第52-56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生产要素替代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分析 | 第56-60页 |
| ·模型构建 | 第56-58页 |
| ·模型分析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能源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 第61-81页 |
| ·能源效率简介 | 第61-63页 |
| ·研究回顾 | 第63-64页 |
| ·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 第64-74页 |
| ·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 ·理论分析 | 第66-71页 |
| ·实证分析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 第74-80页 |
| ·模型构建 | 第74页 |
| ·理论分析 | 第74-78页 |
| ·实证分析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6章 我国终端能源强度的变动效应分析 | 第81-93页 |
| ·研究回顾 | 第81-82页 |
| ·模型构建 | 第82-84页 |
| ·实证分析 | 第84-92页 |
| ·数据处理与说明 | 第84-85页 |
| ·现状分析 | 第85-87页 |
| ·终端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分析 | 第87-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本章小节 | 第92-93页 |
| 第7章 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 第93-105页 |
| ·研究回顾 | 第93-94页 |
| ·路径分析模型 | 第94-98页 |
| ·基本概念 | 第94-96页 |
| ·基本公式 | 第96-98页 |
| ·实证分析 | 第98-103页 |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3-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13页 |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现象分析 | 第105页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 | 第105-106页 |
| ·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 | 第106-108页 |
| ·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相互关系及生产要素替代的关键作用 | 第108-109页 |
| ·能源技术进步引起的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 第109-110页 |
| ·能源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 第110-111页 |
| ·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路径分析 | 第111-112页 |
|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 附录 | 第123-134页 |
| 附录A | 第123-133页 |
| 附录B | 第133-13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