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7页 |
1.1 CO_2与温室效应 | 第8-9页 |
1.2 CO_2的催化转化 | 第9-13页 |
1.3 CO_2的捕集方法 | 第13-16页 |
1.4 CO_2的检测方法 | 第16-22页 |
1.5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2-25页 |
1.6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5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银盐催化的CO_2合成苯并噁嗪2酮衍生物的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27-4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无催化剂参与的反应的机理 | 第29-32页 |
2.3.2 银盐催化的反应的机理 | 第32-38页 |
2.3.2.1 生成主产物的过程 | 第32-34页 |
2.3.2.2 生成副产物的过程 | 第34-35页 |
2.3.2.3 碱协助脱胺基上的质子的过程 | 第35-36页 |
2.3.2.4 溶剂及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3 铜盐催化的反应的机理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苯并咪唑并[1,2-a]嘧啶类衍生物的CO_2的检测 | 第40-49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7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1-42页 |
3.2.2 苯并咪唑并[1,2-a]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42-43页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2.3.1 单晶结构的分析 | 第43页 |
3.2.3.2 阴离子滴定光谱分析 | 第43-45页 |
3.2.3.3 核磁滴定分析 | 第45-47页 |
3.3 理论计算部分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方酸类衍生物的CO_2的检测 | 第49-57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5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50页 |
4.2.2 方酸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51页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4.2.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1-54页 |
4.2.3.2 核磁滴定分析 | 第54-55页 |
4.2.3.3 检测CO_2可能的机理 | 第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 | 第70-84页 |
附录A 优化的结构图 | 第70-73页 |
附录B 相关产物的NMR谱图 | 第73-76页 |
附录C 相关的吸收、荧光和红外谱图 | 第76-83页 |
附录D 产物P1H的X-ray单晶数据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