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大底盘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3 大底盘塔楼连体高层建筑结构的分类 | 第15-17页 |
1.4 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的概述 | 第17-21页 |
1.4.1 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实际工程应用 | 第17-19页 |
1.4.2 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的特点 | 第19-20页 |
1.4.3 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 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的分析原理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规范对高层连体结构设计的规定 | 第22-23页 |
2.2.1 连体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有关规定 | 第22页 |
2.2.2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3-26页 |
2.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3-24页 |
2.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分析原理和步骤 | 第24-26页 |
2.4 时程分析法 | 第26-28页 |
2.4.1 时程分析法 | 第26-27页 |
2.4.2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 | 第27-28页 |
2.5 线性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分析原理 | 第28-32页 |
2.5.1 SATWE分析原理 | 第29-30页 |
2.5.2 MIDAS/GEN分析单元 | 第30-31页 |
2.5.3 ABAQUS分析原理 | 第31页 |
2.5.4 GSSAP分析原理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连体的连接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广州金山谷花园八期工程概况 | 第34-37页 |
3.2.1 工程基本概况 | 第34-35页 |
3.2.2 设计理念 | 第35-36页 |
3.2.3 工程采用的设计参数 | 第36-37页 |
3.3 连体与塔楼连接方式的分析 | 第37-43页 |
3.3.1 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振型周期和质量参与系数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2 不同种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位移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不同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有无连体设置对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影响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连体的结构形式 | 第44-45页 |
4.3 有无连体的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对比 | 第45-54页 |
4.3.1 有无连体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 | 第45-51页 |
4.3.2 有无连体对结构楼层位移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有无连体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有无连体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连体部分楼板应力的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 第57-84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原理 | 第57-59页 |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58-59页 |
5.3 基于性能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9-63页 |
5.4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3-82页 |
5.4.1 结构的计算参数和结果分析的汇总 | 第63-64页 |
5.4.2 顶点以及连体底层和顶层,位移时程曲线 | 第64-72页 |
5.4.3 基底剪力时程结果 | 第72-74页 |
5.4.4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结果 | 第74-82页 |
5.5 结构弹塑性整体分析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