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设想 | 第11-13页 |
1.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研究设想 | 第11-13页 |
一、媒体侵权责任的概述 | 第13-23页 |
(一)媒体侵权责任的争议及其概念 | 第13-15页 |
1.媒体侵权侵权责任的争议 | 第13-14页 |
2.媒体侵权行为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媒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 第15-17页 |
1.归责原则 | 第15-16页 |
2.构成要件 | 第16-17页 |
(三)媒体侵权责任的类型化分析 | 第17-23页 |
1.以受害人为角度分析 | 第17-18页 |
2.以侵权客体为角度分析 | 第18-21页 |
3.以侵权行为为角度分析 | 第21-23页 |
二、媒体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一)侵权法上的抗辩事由 | 第23-25页 |
1.抗辩事由的概念 | 第23页 |
2.抗辩事由的性质 | 第23-24页 |
3.抗辩事由的构成 | 第24-25页 |
(二)抗辩事由的价值基础 | 第25-28页 |
1.表达自由与舆论监督 | 第25-26页 |
2.表达自由与公民的知情权 | 第26页 |
3.表达自由与人格权 | 第26-28页 |
三、我国媒体侵权责任抗辩事由制度的现状 | 第28-36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8-32页 |
1.法律的缺失 | 第28页 |
2.《名誉权解答》和《名誉权解释》的不足 | 第28-31页 |
3.《信息网络侵权纠纷规定》的不足 | 第31-32页 |
(二)司法现状 | 第32-36页 |
1.法律缺失形成“法官造法”现象 | 第32-33页 |
2.事实与意见不分 | 第33-34页 |
3.“公开”的标准存在争议 | 第34-35页 |
4.公正评论抗辩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 | 第35-36页 |
四、构建我国媒体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制度体系 | 第36-52页 |
(一)完善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抗辩事由制度 | 第36-48页 |
1.真实性抗辩 | 第36-40页 |
2.权威消息来源抗辩 | 第40-43页 |
3.公正评论抗辩 | 第43-47页 |
4.受害人承诺抗辩 | 第47-48页 |
5.公共利益抗辩 | 第48页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抗辩事由制度的发展 | 第48-52页 |
1.公众人物抗辩 | 第48-51页 |
2.其他新媒体环境下的抗辩事由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