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肝癌治疗的应用前景 | 第18-23页 |
1.2.1 传统肝癌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1.2.2 基于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肝癌治疗方案 | 第19-23页 |
1.3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的优势 | 第23-25页 |
1.3.1 肿瘤的联合治疗类型 | 第23-24页 |
1.3.2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发挥的作用 | 第24-25页 |
1.4 刺激响应型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35页 |
1.4.1 内源刺激响应型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1.4.2 外源刺激响应型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4.3 刺激响应型药物传递系统在多药共传递中面临的挑战 | 第34-35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51页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7-39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1.3 实验动物及细胞系 | 第39页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39-43页 |
2.2.1 pH响应型聚合物自组装纳米载体 | 第39-40页 |
2.2.2 氧化还原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 | 第40-42页 |
2.2.3 多重响应型小分子自组装纳米载体 | 第42-43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3-50页 |
2.3.1 药物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2.3.2 产物表征 | 第44-45页 |
2.3.3 刺激响应释放测试 | 第45-46页 |
2.3.4 细胞摄取测试 | 第46-47页 |
2.3.5 细胞毒性测试 | 第47页 |
2.3.6 细胞凋亡测试 | 第47-48页 |
2.3.7 体内肿瘤抑制效果测试 | 第48-5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第3章 pH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第51-80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pH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设计思路 | 第52-54页 |
3.3 pH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7页 |
3.3.1 pH响应聚合物GA-CS-PEI-HBA-DOX的合成路线 | 第54-55页 |
3.3.2 pH响应聚合物GA-CS-PEI-HBA-DOX的表征 | 第55-57页 |
3.4 GA-CS-PEI-HBA-DOX@siRNA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57-64页 |
3.4.1 GA-CS-PEI-HBA-DOX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57-61页 |
3.4.2 GA-CS-PEI-HBA-DOX@siRNA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61-63页 |
3.4.3 载药胶束的稳定性评价 | 第63-64页 |
3.5 体外pH响应型药物释放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 第64-71页 |
3.5.1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 第64-66页 |
3.5.2 pH对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3 体外pH响应释放性能测定 | 第67-70页 |
3.5.4 pH响应释放机理研究 | 第70-71页 |
3.6 细胞实验 | 第71-76页 |
3.6.1 细胞摄取研究 | 第71-74页 |
3.6.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74-76页 |
3.7 体内肝肿瘤抑制研究 | 第76-7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氧化还原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第80-105页 |
4.1 引言 | 第80-81页 |
4.2 氧化还原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设计思路 | 第81-82页 |
4.3 氧化还原响应型聚合物PCL-SS-CS-GA的合成与表征 | 第82-85页 |
4.3.1 氧化还原响应型聚合物PCL-SS-CS-GA的合成路线 | 第82-83页 |
4.3.2 氧化还原响应型聚合物PCL-SS-CS-GA的表征 | 第83-85页 |
4.4 PCL-SS-CS-GA和载药PCL-SS-CS-GA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85-91页 |
4.4.1 PCL-SS-CS-GA胶束的制备 | 第85-87页 |
4.4.2 PCL-SS-CS-GA@DOX/PHA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87-91页 |
4.5 体外GSH浓度响应药物释放行为及其机理研究 | 第91-94页 |
4.5.1 GSH浓度对于胶束自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91-92页 |
4.5.2 体外GSH响应释放性能测定 | 第92-94页 |
4.5.3 氧化还原响应释放机理研究 | 第94页 |
4.6 细胞实验 | 第94-99页 |
4.6.1 细胞摄取研究 | 第94-96页 |
4.6.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96-99页 |
4.7 体内实验 | 第99-103页 |
4.7.1 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测定 | 第99-102页 |
4.7.2 体内肝肿瘤抑制研究 | 第102-10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多重响应型自组装纳米载体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 第105-137页 |
5.1 引言 | 第105-106页 |
5.2 多重响应型自组装载体设计思路 | 第106-108页 |
5.3 多重响应型小分子前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8-114页 |
5.3.1 包含CAP的小分子前药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5.3.2 包含CCM的小分子前药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9-110页 |
5.3.3 包含LCM的小分子前药化合物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5.3.4 多重响应型小分子前药化合物的表征 | 第111-114页 |
5.4 多重响应型小分子自组装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4-122页 |
5.4.1 小分子前药自组装载体制备和表征 | 第114-115页 |
5.4.2 前药化合物CMC值测定 | 第115页 |
5.4.3 前药化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及电位分析 | 第115-117页 |
5.4.4 负载核酸的小分子前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7-120页 |
5.4.5 小分子前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5.4.6 不同载体载药能力分析 | 第121-122页 |
5.5 多重刺激对前药自组装载体行为及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5.5.1 多重刺激对前药自组装纳米粒子粒径影响 | 第122-124页 |
5.5.2 多重刺激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5.6 细胞实验 | 第125-131页 |
5.6.1 细胞摄取研究 | 第125-128页 |
5.6.2 细胞毒性研究 | 第128-130页 |
5.6.3 不同传递系统细胞毒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5.7 体内实验 | 第131-135页 |
5.7.1 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测定 | 第131-133页 |
5.7.2 体内肝肿瘤抑制研究 | 第133-13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138页 |
创新点 | 第138页 |
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7-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