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边坡工程施工安全研究状况及发展 | 第10-11页 |
1.3.2 国内边坡工程施工安全研究状况及发展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2 主要技术路线图 | 第14页 |
1.5 资料的收集类型与方法 | 第14-15页 |
1.5.1 资料收集类型 | 第14-15页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选择 | 第16-35页 |
2.1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 第16页 |
2.2 评估方法的选取 | 第16-20页 |
2.3 层次分析法 | 第20-28页 |
2.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3] | 第20-25页 |
2.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 | 第25-28页 |
2.4 模糊综合评估 | 第28-34页 |
2.4.1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 第28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估法的原理 | 第28-29页 |
2.4.3 确定因素集 | 第29页 |
2.4.4 确立评估集 | 第29页 |
2.4.5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隶属度矩阵) | 第29-30页 |
2.4.6 确定权重集M | 第30-31页 |
2.4.7 模糊综合评估多级模型 | 第31-33页 |
2.4.8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选取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西成高铁路堑高边坡施工风险源识别典型案例 | 第35-4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5页 |
3.2 路堑边坡基本特征 | 第35-37页 |
3.3 K7+160~K7+320左侧路堑边坡工程概况 | 第37-41页 |
3.3.1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3.3.2 地层岩性 | 第37-39页 |
3.3.3 地质构造 | 第39页 |
3.3.4 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 | 第39-40页 |
3.3.5 加固工程措施 | 第40-41页 |
3.4 风险辨识 | 第41-42页 |
3.5 风险分析 | 第42-44页 |
3.6 风险源估测 | 第44-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西成高铁高边坡重大风险源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第47-67页 |
4.1 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第47-56页 |
4.1.1 边坡开挖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47-49页 |
4.1.2 边坡开挖评估准则 | 第49-53页 |
4.1.3 评估结果 | 第53-56页 |
4.2 预应力锚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第56-66页 |
4.2.1 预应力锚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56-58页 |
4.2.2 预应力锚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准侧 | 第58-62页 |
4.2.3 预应力锚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 第62-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高边坡总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对策及管理建议 | 第67-71页 |
5.1 路堑高边坡施工风险控制对策 | 第67-69页 |
5.1.1 边坡开挖施工安全分级风险控制对策 | 第67-68页 |
5.1.2 预应力锚固施工安全分级风险控制对策 | 第68-69页 |
5.2 对各参建单位的高边坡施工安全管理建议 | 第69-70页 |
5.2.1 建设单位 | 第69页 |
5.2.2 施工单位 | 第69-70页 |
5.2.3 监理单位 | 第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71-73页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第71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1-7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