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的突破点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智慧能联网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24页 |
2.1 能联网概述 | 第13-17页 |
2.1.1 互联网络对能源网络发展的影响 | 第13-14页 |
2.1.2 能联网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2.2 智慧能联网 | 第17-19页 |
2.2.1 智慧能联网的定义 | 第17页 |
2.2.2 智慧能联网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3 智慧能联网特性 | 第18-19页 |
2.3 智慧能联网对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 | 第19-24页 |
2.3.1 技术方面 | 第19页 |
2.3.2 经济方面 | 第19-22页 |
2.3.3 社会方面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工业园区能源系统分析 | 第24-27页 |
3.1 主要用能品种 | 第24页 |
3.2 能源利用方式及特点 | 第24-25页 |
3.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 第25-27页 |
3.3.1 发电厂改造技术 | 第25页 |
3.3.2 输电技术 | 第25页 |
3.3.3 储能技术 | 第25-26页 |
3.3.4 需求侧管理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智慧能联网构建路径 | 第27-42页 |
4.1 智慧能联网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4.1.1 统一管理,系统整合 | 第27页 |
4.1.2 互通循环,梯级利用 | 第27-28页 |
4.1.3 信息通畅,科学调度 | 第28页 |
4.2 智慧能联网构建的主要内容 | 第28-40页 |
4.2.1 智慧能联网主要功能 | 第28-29页 |
4.2.2 智慧能联网系统框架 | 第29-30页 |
4.2.3 关键技术 | 第30-36页 |
4.2.4 典型的智慧能联网建设模式 | 第36-40页 |
4.3 智慧能联网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40-42页 |
4.3.1 需求侧分析与整合 | 第40-41页 |
4.3.2 供应端系统共享 | 第41页 |
4.3.3 新型能源网络平台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进程中的智慧能联网构建 | 第42-55页 |
5.1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 | 第42页 |
5.2 孝感高新区循环化改造背景 | 第42-45页 |
5.2.1 孝感高新区概况 | 第42-43页 |
5.2.2 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情况 | 第43-44页 |
5.2.3 资源产出率情况 | 第44-45页 |
5.3 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5.3.1 政府机构设置和服务职能有待强化 | 第45页 |
5.3.2 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 第45页 |
5.3.3 主导产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加剧 | 第45-46页 |
5.3.4 资源供应日趋紧张 | 第46页 |
5.3.5 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 第46页 |
5.4 园区循环化改造必要性 | 第46-49页 |
5.4.1 有利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 | 第47页 |
5.4.2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发展资源约束 | 第47-48页 |
5.4.3 有利于改善园区环境质量,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 第48页 |
5.4.4 有利于同类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引导示范 | 第48-49页 |
5.5 孝感国家高新区智慧能联网建设方案述评 | 第49-52页 |
5.5.1 循环化改造基本目标 | 第49页 |
5.5.2 园区循环经济系统 | 第49-52页 |
5.6 基于新能源产业的智慧能联网 | 第52-55页 |
5.6.1 从能源市场中产生巨大效益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